健康養身★對抗胃腸道基質瘤 正確用藥有「眉角」

(健康醫療網/林怡亭報導)「醫師,我吃標靶藥物有一段時間了,腫瘤雖然沒有變大,但也沒有消失啊,是不是吃藥已經沒效了?」、「醫師,我雖然按時吃藥,但是腫瘤還是惡化了,是不是要趕快換其他的藥?」,治療胃腸道基質瘤的標靶藥物問世多年,儘管經臨床證實其治療存活率已達傳統治療的三倍以上,然而因患者用藥習慣與觀念大不同,時常讓藥物無法發揮應有的最大功效。

嘉義長庚醫院副院長李冠德表示,胃腸道基質瘤在醫學上視為惡性腫瘤,十多年前標靶藥尚未問世前,許多醫師遇到胃腸道基質瘤也束手無策,不只傳統的化療或電療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即使開刀切除,仍將近有一半的病人存活期不超過一年。「直到標靶藥物出現後,在胃腸道基質瘤的治療上才出現一道曙光」,李冠德副院長說,超過8成的患者具有臨床有效性,同時也增加了縮小腫瘤以減低手術複雜度的機率;並可做為術後輔助治療,大幅降低復發及轉移機率。

針對正確用藥的眉角,李冠德副院長說明,服用標靶藥物無法發揮效果的原因有很多,較常見的大致為:未按照醫囑服藥,沒有規律用藥或自行減少劑量;再者,有部分患者因具特定基因突變的外顯因子(exon9),一開始服藥就需要更高的起始劑量,這種情況需經過基因檢測才可得知;此外,有不少的患者在增加藥物劑量後呈現腫瘤縮小的反應,也可以考慮進行手術切除,較棘手的是患者對藥物產生抗藥性,在這種情況下可進一步透過基因檢測找出突變的類型,以便考慮是否更換標靶藥物。

因此,在諮詢醫師評估標靶藥物效果之前,患者也應檢視自己的用藥習慣是否確實遵從醫囑。李冠德副院長進一步說明,有些患者雖因腫瘤受到控制沒有惡化,但以為腫瘤未消失就表示沒有藥效,或是因為腫瘤沒有惡化而認為不需繼續服藥,以上皆非正確的用藥觀念,擅自停藥後腫瘤反而會像冬眠甦醒,甚至轉為更棘手的「進行性多發性復發」。

醫師提醒,服用標靶藥的病患,有些人剛開始會有輕微的水腫、過敏皮疹副作用,但這些副作用通常在1~2個月內會得到改善,也可在諮詢醫師後,將藥物分次服用或於餐中服用,以降低副作用的不適感。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10575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翎娟報導】外型亮麗且工作認真的張小姐,現齡36歲,結婚3年卻遲遲無法成功受孕,原以為是工作壓力所導致,刻意安排在排卵期休假努力「做人」,卻一直沒等到好消息。經介紹尋求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王淑秋醫師診治,根據患者體質進行調理,六個月後,張小姐順利自然懷孕,今年一月產下一名健康男嬰。卵...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腦下垂體腫瘤是來自腦下垂體的所有腫瘤,發病原因不明,佔所有出現症狀的顱內腫瘤5至10%,多屬於良性,又分功能性腺瘤及非功能性腺瘤,雖可能好發於任何年齡層,但又以成年人居多,患者會因生長激素、泌乳激素、促腎上腺激素以及促甲狀腺激素過多,造成巨人症、肢端肥大症、月經不規則、...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有名年輕女生,自覺晚上看不清楚,以為是近視,想做近視雷射手術。至眼科診所就診,廖家慶醫師發現患者竟有視野缺損,可能罹患初期青光眼。雖不影響手術,患者仍先治療後,再進行雷射矯正。另有名長庚護理系男生,戴眼鏡還是看不清楚,自以為高度閃光,卻檢查出圓錐角膜,被醫師告知不適合雷...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腎細胞癌發生人數逐年增加,復發率與轉移率也一直居高不下。所幸,免疫療法的出現,為晚期腎臟癌患者提供一項救命選擇。根據民國105年最新台灣癌症登記報告顯示,腎臟癌每年約新增1,300名新病例,罹病人數相較20年前增加了3倍,是不容忽視的疾病之一。腎臟癌早期以開刀為主,但開...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