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對抗類風濕性關節炎,掌握「治療之窗」

何女士因為雙手關節腫痛僵硬就醫,抽血檢查發現類風濕因子呈陽性、發炎指數偏高,聽到可能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時,何女士很難接受,想到自已才40歲、孩子剛念幼稚園,得了這種重大傷病該怎麼辦?

對抗類風濕性關節炎,掌握「治療之窗」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健保署認定的重大傷病,而透過對致病機轉的研究,及細胞激素和訊息傳遞的認識,新藥研發一日千里,「不只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效果大幅提升,其他如乾癬、僵直性脊椎炎,潰瘍性大腸炎等自體免疫疾病也有很好的療效。」台南巿立醫院風濕科主治醫師葉宏明表示,這1、20年來的發展,可說是風濕病學的黃金時期,藥物愈來愈多元化,除了生物製劑,小分子口服藥的問世也帶給患者「免打針」的方便選擇。所以,只要早期發現、積極治療,就能有效控制病情——就像何女士經過半年多的治療,關節腫痛症狀及發炎指數都已顯著改善,總算化解她的心理壓力,對抗病更有信心。

葉宏明醫師強調,類風濕性關節炎剛發病的前3個月稱為「治療之窗(therapeutic window)」,意思是愈早積極治療,效果愈好。尤其類風濕關節炎除了侵犯關節滑膜,造成慢性滑膜炎,發病早期就會造成骨頭侵蝕,沒有妥善治療會繼續惡化而導致殘障;更將波及其他器官——例如引發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等,可說是一種全身性疾病。

對抗類風濕性關節炎,掌握「治療之窗」

醫師提醒,務必尋求有經驗的風濕科醫師,早期發現關節病變徵兆。

但早期發現並不容易,「在台灣,針對資深病友的研究發現,從症狀出現到求醫平均為4個月,而求醫到確診時間平均值長達7個多月。」葉宏明醫師指出,許多病患誤以為剛發病時的關節痠痛等症狀是因為勞累、肌肉痠痛而缺乏警覺;或是先向其他科別的醫師求診——根據歐洲10個國家醫學中心的研究顯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從有症狀到轉診風濕科專科醫師平均約24周。更大的挑戰是,初期類風濕性關節炎抽血檢查類風濕因子及發炎指數ESR、CRP也可能是陰性、無異常,X 光檢查通常也沒有侵蝕的痕跡,導致延誤確診的時間;因此務必尋求有經驗的風濕科醫師,早期發現關節病變徵兆。

葉宏明醫師也提醒患者:「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不是免疫機能低下,而是出錯。」 他解釋免疫系統像軍隊要對抗外來敵人,但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辨識敵我的機制」出錯而誤殺無辜的「關節」;有些人誤以為是「免疫機能低下,要增強免疫力」,錯用補品或保健食品反而讓病情加劇,「所以醫師都會提醒病人不要亂吃宣稱能提升免疫力的食品、中草藥。」葉宏明表示,幸好經過長時間的衛教宣導,現在病人的觀念較進步,臨床上這種問題也較少發生了。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88/6666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上華人健康網www.top1health.com 看更多健康資訊

【延伸閱讀】

相關推薦

【NOW健康 王澍清/台中報導】23歲女研究生從青春期開始出現下巴明顯偏移情況,求學期間也因臉歪、戽斗感到自卑、人際關係不佳,找尋打工機會常因此受到歧視,經接受正顎手術與牙齒矯正後,不但改善戽斗的問題,臉部整體線條也因下臉部大幅改善,顯得更加美觀協調,逐漸恢復自信,對畢業後求職更有把握。 發育期間姿...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在台灣,缺血性腦中風佔中風型態約八成,除了血管堵塞,也可能是因血管硬化導致,患者多為三高患者或因老化有關。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邱新藻表示,當發生急性缺血性腦中風3小時內且沒有禁忌下,採靜脈注射血栓溶解劑,以幫助快速溶解腦部血栓,降低腦部損傷風險。緊急施打血栓...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詩茜/台中報導】短短20天腫了20公斤!單車運動好手無預警水腫增重,在鄰居催促下才就醫,哪知一到台中慈濟醫院檢查,就住進加護病房!心臟內科醫師楊峯菁指出,這是嚴重心衰竭引起的水腫,再晚點發現,恐怕生命堪憂。 54歲郭先生是自行車運動好手,1百公里騎3個多小時,對他來說是家常便飯,還曾...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60歲吳先生曾在五年前因右側陰囊長了惡性的去分化脂肪肉瘤,接受手術切除,經長期門診追蹤,今年檢查發現下腔靜脈疑似出現去分化脂肪肉瘤的轉移病灶,且下腔靜脈左側被腫瘤壓迫,造成靜脈血管凹陷及壓縮,經緊急安排手術治療,由醫院組成跨科醫療團隊,歷經11小時手術,終於成功摘除腫瘤...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