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小「痘痘」可能引起敗血症,千萬別用針吸穿刺!

小「痘痘」可能引起敗血症,千萬別用針吸穿刺!

圖片來源/ps.life

「癤」是一毛囊深部及周圍組織細菌感染性疾病。「癤」,看似小病,不治,就會擴大,這就是皮膚界真真實實的「養癰為患」的案例

養癰為患,也作養癰遺患、養癰成患,意指留着毒瘡不去醫治,就會成為後患。近日,皮膚科的一位患者就切身體會到了這一成語的含義。

小「痘痘」可能引起敗血症,千萬別用針吸穿刺!

如圖所示,半月前,患者腹部生了一顆小「痘」,有微痛和癢等症狀,因為位置偏,沒大感覺,患者選擇放任自流;但5天後,這顆不起眼的「痘」擴大了「疆域」,並且痛癢的症狀愈加明顯,患者到藥店買了皮膚消炎藥外敷;一個星期後,這顆「痘」建起了自己的「城堡」,周邊發硬、結痂,後又流膿,至此,患者趕緊來到了醫院皮膚科處理,原來這不是「痘」,而是「癤」。

 

「癤」是一毛囊深部及周圍組織細菌感染性疾病。誘發因素有: 高溫環境、多汗、衛生習慣不佳、肥胖、糖尿病、長期服用糖皮質激素,或其他免疫缺陷疾病等。金黃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見的致病細菌,其他像是大腸桿菌、綠膿假單胞菌、鏈球菌等也可造成本病。

 

趙本山曾在小品《誰要買車》中笑言:「長在腰上的那叫悶頭,長在屁股上的叫火癤子。」其實,任何有毛髮的部位均可發病,尤 以皮膚經常摩擦與多汗部位最常見,包括皮帶下方、大腿前側、臀部、會陰部、腋下與腰部。

 

上圖正是「癤」發病的部分過程。它起初多為一淺表的毛囊炎性丘疹,隨後炎症向下及周圍發展,形成一硬結,頂端可出現黃白色膿栓,伴有紅腫及疼痛。數天後硬結可變軟,有波動感,可有膿液從破潰的膿栓排出。癤若是數目較多且經常反覆,遷延不愈就成了「癤病」,見於免疫功能低下患者。

 

「癤」發於小,但不可輕視。較小的膿腫是可能自行破潰,排膿而後炎症自行消退好轉。在觀察中的患者,可以進行溫熱濕敷處理。對已經軟化化膿的皮膚膿腫,切開引流是最主要的處理方式, 一般不建議針吸穿刺膿腫,膿液細菌培養往往是必要的。多數患者會給予外用及口服抗生素治療,首選青黴素、頭孢、大環內酯或喹諾酮類抗生素,也可根據藥敏選擇適合的抗生素。 不要小看一個簡單的癤腫病,也有引起敗血症的可能,尤其注意是否伴有全身系統症狀,如發熱,寒顫、倦怠等不適,應及時就醫。另外值得提醒的是反覆癤發作的患者,需要臨床醫師進一步排除可能潛在或伴隨的其他病症。

新聞鏈接:

「養癰為患」中的「癰」也確係皮膚科中的一類病,與「癤」同屬於細菌感染性疾病。癰是數個相通的深部毛囊發炎,及周圍組織感染,感染更深層的皮膚。形成一炎症性包塊, 伴有明顯紅腫、疼痛,持續數天後中央軟化化膿、表面可出現多個膿栓。臨床症狀較重,可以有局部淋巴結腫大、全身倦怠、發熱、寒顫等不適。

授權來源:華醫網    ID:huayiwang91
原文標題:小“痘痘”可能引起败血症,千万别用针吸穿刺!

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為促進民眾運用健康存摺自主健康管理,健保署舉辦「健康存摺破百萬、越早登錄獎越讚」活動,當健康存摺使用總人數達80萬人、90萬人及100萬人時,健保署將啟動抽獎活動,凡107年1月起登入健康存摺1次以上之中華民國國民,皆可參加抽獎。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 隨時查詢自己健康紀錄...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為傳遞健康飲食觀念,臺北市內湖區健康服務中心邀請湖光市場攤商,分享選購食材技巧及營養知識與消費者互動交流;今年該中心特別開辦「新鮮食材直送 主廚傳藝料理」課程,結合營養師及專業主廚共同合作,設計容易烹煮的三低一高健康美味料理,讓菜市場不只是單純的買賣場域,更成為傳達從食...

閱讀詳情 »

別小看腦血管疾病!根據衛福部統計106年國人死大死因,腦血管疾病名列十大死因第4位。且腦中風除有嚴重致死的風險外,即便預後更常伴隨有後遺症出現,往往成為家庭與社會的沈重負擔。因此,如何預防中風發生非常重要。而近來坊間就盛傳:「以中藥天麻入菜,能幫助護腦、維持血管暢通。」的說法,吸引不少長輩注意,但真...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3C產品已成為現代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長期低頭滑手機、緊盯電腦恐對肩頸造成不小的傷害。彭燕婷中醫師表示,過度使用3C產品並長時間維持同一個姿勢,肌肉易慢性疲勞,並會漸漸演變為慢性發炎,就會出現肩頸痠痛的症狀,另外,肌肉緊繃也可能導致肌肉型緊張的頭痛,後腦勺會出現...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