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小一男童肚子痛不想上學 是大腸激躁症非裝病

  1名8歲的小一男童自搬家後經常抱怨肚子痛,起初父母認為兒子是故意裝病不想去上學,但男童病症發作時幾乎站不起來,帶至診所看診,懷疑是便秘引起,吃藥後不但沒改善反而導致嚴重腹瀉,赴醫透過各項檢查才確診為「大腸激躁症」,經調整作息、飲食及配合用藥,病童的生活總算步上正軌。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小兒腸胃科主治醫師陳德慶表示,因患者的父母工作繁忙,男童從小便與爺爺奶奶同住,上小學後父母希望孩子獲得更好的教育資源,加上家中經濟狀況好轉,便將他接回家中同住,沒想到過去幾個月來患者經常喊腹痛,有時更痛到站不起來而不願上學,但肚子不痛時卻不影響食慾和生活,令父母苦惱不已,以為是孩子裝病不想上學。

  陳德慶指出,大腸激躁症常見於成人及兒童,其中約10%至20%的學齡兒童會遇到類似困擾,通常患者的腸胃結構上並沒有異常,因此尚未有特殊檢查能直接確診,僅能透過安排多項檢查排除其他疾病後,再由醫師根據臨床經驗確診此症。

  大腸激躁症的患者最主要的症狀為慢性腹痛,且與排便有關,部分患者腹痛後會排便,排便後腹痛症狀改善;有些患者則出現便秘情形,但改善便秘後仍感到腹痛;另外也有患者會出現排便次數或糞便形狀改變(如便秘、腹瀉或2者交替出現),若在過去1個月內至少4天反覆出現上述症狀,並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就有極高比率為大腸激躁症所致。

  目前造成大腸激躁症的確切原因仍不明,可能與腸胃道的蠕動功能失調、腸胃道過度反應、腸道菌叢失衡、精神緊張等有關,不少兒童因生活中出現極大變化而發生此症狀,如搬家、父母離異、家人過世等難以預防的突發事件,故需要靠長期調整來緩解症狀。

  陳德慶提醒,大腸激躁症雖然不會影響小孩的生長發育,卻會影響當事人及家屬的生活品質,故一定要找出病因,並透過調整飲食、規律作息、學習放鬆與應對壓力的技巧,或使用益生菌和藥物等,並學習與之共處,才能讓惱人的症狀獲得良好控制。

相關推薦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孕媽咪最怕缺鐵影響寶寶的健康成長,根據國健署最新調查,台灣15到49歲育齡婦女貧血的比率接近2成,不但懷孕期間鐵的需求量會較一般成人增加,有懷孕計畫的婦女孕前更應該注意攝取富含鐵質的食物調整身體,國健署就提醒有一項錯誤舉動千萬別犯,...

閱讀詳情 »

▲棄機械專業轉披白袍的王新民,一手打造預防醫學的金招牌。(CNEWS資料照)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張華安、李盛雯/專訪報導 台灣擁有豐沛的醫療人材,小診所也有著大醫師,在台南學甲就有著這樣一所歷史接近百年的診所,歷經三代傳承,且專一性治療腦中風已經超過一甲子歲月,累積破十幾萬例個案,好成績吸引來自...

閱讀詳情 »

▲對抗一年比一年撥快的「癌症時鐘」,免疫力是關鍵。(CNEWS資料照)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張華安、李盛雯/專訪報導 台灣「癌症時鐘」一年比一年快,根據衛生福利部的最新統計,已經撥快到平均每4分鐘58秒就有1人罹癌,不少晚期癌症患者總因治療效果不明顯,感到沮喪,甚至想放棄治療,國內預防醫學知名醫師...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