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小一男童肚子痛不想上學 是大腸激躁症非裝病

  1名8歲的小一男童自搬家後經常抱怨肚子痛,起初父母認為兒子是故意裝病不想去上學,但男童病症發作時幾乎站不起來,帶至診所看診,懷疑是便秘引起,吃藥後不但沒改善反而導致嚴重腹瀉,赴醫透過各項檢查才確診為「大腸激躁症」,經調整作息、飲食及配合用藥,病童的生活總算步上正軌。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小兒腸胃科主治醫師陳德慶表示,因患者的父母工作繁忙,男童從小便與爺爺奶奶同住,上小學後父母希望孩子獲得更好的教育資源,加上家中經濟狀況好轉,便將他接回家中同住,沒想到過去幾個月來患者經常喊腹痛,有時更痛到站不起來而不願上學,但肚子不痛時卻不影響食慾和生活,令父母苦惱不已,以為是孩子裝病不想上學。

  陳德慶指出,大腸激躁症常見於成人及兒童,其中約10%至20%的學齡兒童會遇到類似困擾,通常患者的腸胃結構上並沒有異常,因此尚未有特殊檢查能直接確診,僅能透過安排多項檢查排除其他疾病後,再由醫師根據臨床經驗確診此症。

  大腸激躁症的患者最主要的症狀為慢性腹痛,且與排便有關,部分患者腹痛後會排便,排便後腹痛症狀改善;有些患者則出現便秘情形,但改善便秘後仍感到腹痛;另外也有患者會出現排便次數或糞便形狀改變(如便秘、腹瀉或2者交替出現),若在過去1個月內至少4天反覆出現上述症狀,並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就有極高比率為大腸激躁症所致。

  目前造成大腸激躁症的確切原因仍不明,可能與腸胃道的蠕動功能失調、腸胃道過度反應、腸道菌叢失衡、精神緊張等有關,不少兒童因生活中出現極大變化而發生此症狀,如搬家、父母離異、家人過世等難以預防的突發事件,故需要靠長期調整來緩解症狀。

  陳德慶提醒,大腸激躁症雖然不會影響小孩的生長發育,卻會影響當事人及家屬的生活品質,故一定要找出病因,並透過調整飲食、規律作息、學習放鬆與應對壓力的技巧,或使用益生菌和藥物等,並學習與之共處,才能讓惱人的症狀獲得良好控制。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居服員案17472引爆中壢聯邦銀行健行分行群聚,短短2天銀行員工跟員工家人已累計確診多達14人,傳播速度為何如此之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13)日下午公布最新的疫調證據,透過監視影像發現居服員曾在12月30日、1月4日兩度前往銀行辦業務,但在跟負責承...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3)日公布國內新增65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4例本土個案及51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例死亡。引發關注的是,死亡的50多歲案16906是搭醫療專機從越南返台治療,是不是國內首起Omicron死亡個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連爆護理師染疫,除了中興院區之外,最新淪陷的是仁愛院區,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晚公布,國內又檢出1例陽性個案(待編號,Ct值16),為台北市本國籍30多歲女性護理師,北市聯醫仁愛院區醫務長丁金聰今(13)日證實個案發生在該院專責病房,目前已匡列與該專責...

閱讀詳情 »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譯    資料來源/美國CDC心臟病一直是國人常見的死亡原因之一,生活方式、年齡、家族及病史等因素都有可能會增加患病的風險,有些因素雖然沒有辦法控制,但可以經由可控制的部分來預防,降低患病風險!美國疾管署整理出,藉由改變四個生活習慣,來降低罹患心臟病的機率。哪些行...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