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小腦萎縮症10大症狀不可輕忽 中西醫治療觀點有差別

小腦萎縮症10大症狀不可輕忽 中西醫治療觀點有差別

【NOW健康 凌芸斐/新北報導】年近半百的華裔外籍機師1年前開始出現頭暈目眩的情況,不論坐著或站著均感不適,走路也容易搖晃,工作先辦理停飛後而不得不離職,初期醫師皆朝內耳不平衡的梅尼爾氏症進行治療,仍然無法見效。後來前往大型醫院接受血液、核磁共振等各項檢查,才確診為小腦萎縮症。由於西醫只能進行保守治療,患者後來轉求中醫治療,起先必須由家人攙扶前來,治療2個月後頭暈現象已大幅改善,還能自行開車前來診所就醫。

 

中醫師張賜興說明,小腦萎縮症的發病症狀除了會感到頭暈,還包括走路平衡感異常、步態搖晃、容易摔傷跌倒、走路不穩、動作遲緩,口齒不清、進食易嗆到、吞嚥困難,寫字不順暢,愈寫愈小字等10大症狀,更嚴重還會出現眼球震顫及複視。發病年齡通常都在40歲之後,而上述病例並無家族遺傳病史,許多醫學研究文獻認為,小腦萎縮症恐與病毒感染、特定免疫基因缺陷及DNA修復異常有關。

 

西醫目前針對小腦萎縮症的治療無藥可醫,只能採取神經促進劑、B12或阿斯匹靈等活化神經及血循藥物進行保守治療,無法延緩小腦萎縮症進展。多數小腦萎縮症病程緩慢,可能發病20年,慢慢退化;也有少數患者1、2年內病情快速惡化。中醫理論認為小腦萎縮症患者多偏向脾腎兩虛為主,容易出現眩暈、腸胃不適、容易脹氣或失眠,這3項症狀往往是加重病情的因素,若同時存在會更加棘手,必須長期治療才可能收效。

 

中醫講求腎為先天之本,認為大腦和小腦皆由腎主導,而脾胃為後天之本;西醫則認為小腦萎縮是來自小腦的氣血循環不良造成。張賜興解釋,中醫治療小腦萎縮由後天來養先天,從加強脾胃吸收能力增加補腎填精的功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來達到治療小腦萎縮症的目的。

 

該名機師接受中醫治療小腦萎縮症時,搭配內服藥、外貼藥膏和針灸及矯正脊椎的推拿,前1個月從頸椎貼膏藥至尾椎處,每天換藥,主要是打通任督二脈,讓體內積存風、寒、濕、熱、淤的各種毒素排出,矯正脊髓液的循環恢復正常;針灸部分則針對百會穴、四神聰、智三針、腦三針、神庭、風池、風府等穴位進行頭皮刺激,以及其他如血海、太衝、太溪、足三里及合谷等穴位治療;同時搭配內服中藥調整腸胃恢復正常功能,吸收足夠養分,滿足身體機能需求。患者治療3個月後,現在每周回診針灸1次,再配合長期服藥,狀況穩定。

 

不論是正在發病治療小腦萎縮症的患者,或是尚處於健康狀態的人,皆應從日常養生保健做起,張賜興強調,3餐必須正常,少吃發酵、醃漬類食物,糕點、冷飲則盡量避免,並養成良好睡眠習慣,減少傷肝腎機率。此外,房事也須節制,以免引發腎虛,影響腦腎之功能。醫師最後提醒,小腦萎縮症是慢性退化疾病,至少應治療1年以上才可望回復到較良好的狀態。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下背痛問題約有15%找不出原因,導致常被診斷為慢性肌腱炎、長骨刺壓到神經等症狀,主要原因包括明顯滑脫、移位或神經壓迫等問題,透過核磁共振或在X光檢查較難察覺,才會導致較難確診慢性下背痛的真正原因;臺中慈濟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黃伯仁指出,像薦髂關節病變主要就是因曾經受傷、長期...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外電報導】全球麻疹病例暴增300%!世界衛生組織(WHO)日前發布報告指出,全球麻疹病例在2019年前3個月,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300%,原因是社群媒體上的反疫苗活動影響疫苗接種率。世衛秘書長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負責人Hen...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當出現腰痠背痛等症狀時,你也會使用痠痛貼布來舒緩症狀嗎?不過在使用上可得多注意了,不管是貼痠痛貼布或是塗抹藥膏,都應該適量即可,才能達到療效又不傷身;日前就有一名國外田徑選手突然猝死,結果經解剖後就發現,原來疑似使用過量的痠痛藥膏,使身體累積太多水楊酸,導致中毒而死亡,...

閱讀詳情 »

過去我採用嚴格的生酮飲食法時,出現暴飲暴食的情形,而且非常嚴重。一開始我限制自己的飲食,減少500至750大卡的熱量,並且計算吞進身體中每口東西的熱量,以及主要營養素含量。我大概只能維持個10天,接著就堅持不下去了。我發現自己大吃特吃,吃到食物都精光了才會停下來,不管當時我有多飽都一樣。 奇怪的是...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