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幼罹患小兒麻痺的60歲退休公務員洪先生,4年前曾因急性腎衰竭送急診,開始長期洗腎。今年4月,洪先生隨意做動作都會喘,家人趕緊帶他急診,經臺北慈濟醫院心臟血管科檢查,發現左邊心臟動脈血管有3處已阻塞近80%,隨時有生命危險,且氣球擴張或心導管支架都已無法治療,於是建議他做心臟繞道手術。
洪先生平日拄拐杖行走,活動都需靠上肢支撐,若做傳統開胸手術,其傷口胸骨裂開風險較一般人高,於是轉診心臟血管外科,心臟血管醫學中心主任張燕以「動脈心臟繞道術逆接法」,運用達文西機械手臂,歷經16個小時,為洪先生完成微創冠狀動脈繞道手術,預後良好,住院2周後出院,回復正常生活。
張燕表示,長期脂肪形成的堆積物或斑塊剝落堆積在血管中,以及粥狀動脈硬化、狹窄都是導致動脈血管阻塞的原因。當阻塞發生時會有心絞痛、胸悶、心跳加速、喘、呼吸困難、頭暈、盜汗或臉色蒼白,以及疲倦、虛弱、焦慮等症狀。動脈血管阻塞的情形不一定相同,有人甚至不會有明顯症狀,就像洪先生一樣,等到喘不過氣時,血管已嚴重阻塞。
動脈血管阻塞會視程度給予適合治療。張燕指出,一般小於50%到70%的血管阻塞,可藉由改變生活習慣或給以藥物治療;大於70%的血管阻塞則需考慮氣球擴張術、心導管支架或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治療。洪先生因處於洗腎狀態,且有脊椎嚴重側彎、右肺容積極小、左前臂有洗腎動靜脈廔管、股動脈與股靜脈狹小及心臟、肺臟嚴重沾黏等問題,無法以支架或氣球擴張術治療,唯一的方法就是做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病者洪先生血管阻塞處。(圖/臺北慈濟醫院提供)
而醫療常規上,從手臂的鎖骨動脈引入心臟的順流接法,對胸腔內嚴重沾黏的洪先生也是行不通的。遍查醫療文獻,經過審慎評估,張燕以全球少見的「動脈心臟繞道術逆接法」,成功完成極困難的手術。
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有2種,1是取病人腿上的靜脈,1端連接到主動脈上冠狀動脈發源處附近,另1端則連至冠狀動脈阻塞處之後,讓血液能夠流通,順利供應心肌所需養分。另1個方式則是取胸內壁內乳動脈,連接至冠狀動脈阻塞處的下游端,如此血流就會從主動脈正常流出,並改流至冠狀動脈,而非流往胸壁內壁。
張燕說明,「動脈心臟繞道術逆接法」不是從鎖骨下的內乳動脈供血,而是從肋間動脈、橫膈膜動脈、肚皮上的下腹壁動脈供血,將血流改從下腹血管逆接到心臟,讓這些動脈血液逆流過來供應心肌所需養分。
動脈血管流動的順暢與否,關乎心臟血管血液與養分供應,一旦阻塞,將會引發心肌缺氧或壞死,甚至危及性命,不得不慎。張燕提醒,民眾務必養成定期健康檢查的習慣,一旦發現有上述症狀時,儘快找專業醫師診斷與治療,避免更嚴重的動脈血管阻塞急症之發生。
相關搜尋: 健康養身養身健康養生食譜健康養生餐健康養身毛巾操健康養生網
相關推薦
失智症非正常老化 影像檢查有助及早發現海馬迴萎縮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70歲的陳姓阿嬤,近期與家人互動的時候,偶爾會忘記近期才說過的話,也不時出現跌倒的狀況,日前在家人陪同下到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進行健康檢查,透過腦部磁振造影檢查(MRI),發現大腦海馬迴有萎縮現象,側腦室空間有也明顯擴大,後續經專科醫師確診為早期失智症。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
閱讀詳情 »各國爭取新冠疫苗 《Nature》公布COVAX分配3階段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新冠疫情吃緊,全球染疫人數即將突破3千萬,死亡人數逼近百萬,各國均在努力爭取疫苗,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即將與「新冠肺炎疫苗全球取得機制(COVAX)」簽約,應該能夠順利拿到疫苗。 不過,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則沒有這麼樂觀,他表示,C...
閱讀詳情 »罕見皮膚病發作又癢又痛 糖尿病患與老人是高危險群
【NOW健康 陳盈臻/桃園報導】許多糖尿病患者的皮膚狀況都不好,容易搔癢,一旦表面有傷口就很難癒合。1名70多歲的阿嬤糖友症狀更嚴重,不僅大腿冒出大塊紅疹及水泡,讓她疼痛難耐,甚至遍及全身,接受皮膚切片檢查後,確診為「類天皰瘡」,是由某種降血糖藥所致。 林口長庚皮膚部教授紀景琪說,「類天皰瘡」為罕見...
閱讀詳情 »【新冠肺炎報導】新增3例COVID-19境外移入 都為本國籍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7)日公布國內新增3例境外移入COVID-19(武漢肺炎)病例,分別為40多歲女性(案501)、20多歲女性(案502)及30多歲男性(案503),皆為本國籍。新增3例COVID-19境外移入 英國、菲律賓、緬甸回台指揮中心表示,案501今(202...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