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醫學大學醫療暨生物科技法律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小兒腎臟科張濱璿醫師。(張濱璿提供)
「救?」還是「不救?」當父母堅持全力搶救與病童渴望不同時,怎麼辦?當孩子偷偷透露,想當個快樂的「小天使」時,他們的心聲,能被聽見嗎?在華人常以成人權力為導向的社會型態中,小孩有耳無嘴順從就好,但是,注重兒童權的國家,早已開始重視與落實兒少最佳利益與表達權利,即便是在專業醫療行為中。他們如何做到?
去年11月,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頒布30週年,今年4月4日兒童節前,台灣官方首本蒐集橫跨醫療、福利、司法及教育領域的兒童權案例彙編正式出版,思索究竟何謂公約中的兒童最佳利益,並將之具體化!本集節目,訪問台北醫學大學醫療暨生物科技法律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小兒腎臟科張濱璿醫師,分享醫療現場另一種思維。
就要聽「婉」報節目有獎活動~寫下我的最愛(哪一集節目),好禮相送!即日起到4月20日止。(點我)
編輯人語:
《優傳媒》為了提供讀者更多元、優質的新聞素材,特別與中央廣播電臺(RTI)《就要聽「婉」報》節目合作,每星期一至五18:30~19:00節目播出後,大約自20:00起,即可在本刊收聽主持人與您聊新聞、談生活、說故事, 打破同溫層、擺脫大數據、看見新聞幕後, 聽見社會另一種聲音。
節目主持人詹婉如,央廣新聞部專題記者,曾獲4座卓越新聞獎、1座曾虛白新聞獎、1座社會光明面新聞獎、5座廣播金鐘獎、2座英國AIB專題報導獎、1座紐約新聞專題金獎。2010年自東吳大學人權碩士班畢業,2018年起,於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博士班進修中。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