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居家辦公、遠距教學惡果來了! 門診激增「疫情高度近視族」高失明風險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儘管全台三級警戒已經降級,但過去2個多月以來,疫情影響,許多上班族都改為居家工作,所有學生也都改為在家視訊上課,幾乎一整天眼睛都緊盯著3C產品不放,振興醫院眼科部門診就觀察到,最近增加很多的「疫情高度近視族」,且年齡層從小到大都有,醫師就警告,這些高度近視族如不好好注意控制,有很高的失明風險。

振興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趙育箴憂心,根據衛福部國健署2017年報告,低齡幼童早發性近視比率增加,幼稚園大班學童已有9%近視。且與父母親都沒有近視的小朋友比較起來,父母親若有1人或雙親都近視,小朋友近視機率較高,除先天遺傳因素之外,後天環境及行為因素也非常重要。

尤其,戶外活動時間越短與室內近距離用眼時間越長,越容易近視!研究統計更發現,在台灣一旦開始近視,平均每年將增加約100度,只要小朋友罹患近視年齡越小,度數加深速度越快,容易演變成高度近視。

趙育箴表示,世界衛生組織(WHO)2015年將高度近視的定義從600度下修為500度,另外眼軸大於26.5毫米也可以算高度近視。近視不是只配眼鏡矯正視力就好,近視是一種疾病,近視造成眼睛結構的改變,包含眼軸的增長,拉高罹患眼睛疾病的風險,且度數越高風險越高,一旦產生併發症,容易影響視力、導致視野受損,甚至增加失明的機率。

趙育箴提醒,民眾一定要有護眼觀念及良好用眼習慣,國小學童除了定期視力及眼睛檢查,平時應多從事戶外運動,每天至少1到2個小時,因為戶外光線刺激視網膜產生多巴胺,可抑制眼球增長;同時減少過早用眼,小於2歲的小朋友宜避免觀看螢幕,2歲以上小朋友觀看3C產品每天不宜超過1個小時。

更重要的是,要避免長時間近距離用眼,不管看書閱讀、寫字畫圖或看手機螢幕等,每30分鐘要休息10分鐘,休息時間不用太久,但醫師強調頻率要高,避免連續用眼。

趙育箴說,一般傳統眼鏡只能幫助小朋友看得清楚,僅有矯正視力、讓視力清晰的效果,卻不能抑制近視度數的惡化,也不能改善近視對眼睛健康的危害,一旦近視,建議要努力控制度數,延緩度數加深,以維護眼睛的健康。而目前也有藥物及角膜塑型片等治療方式可以延緩近視的加深速度。

趙育箴強調,預防近視的措施需長時間持續,直到成年之後度數才會穩定。高度近視容易產生併發症,造成視力受損,如果近視了也不能任由度數自由發展,應就醫治療,控制減緩加深的速度,以維護眼睛健康,杜絕因高度近視造成失明的可能。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一靠近醫院就心悸腳抖、無法呼吸! 怕染疫竟害預期性焦慮病號多2成

「手臂只打國產疫苗」首日不到1%! 開放登記3小時僅3.7萬人單選高端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編譯/鍾藝 一份不尋常的醫療報告顯示,一名男子因為血液中有過量的脂肪,醫生需要手動為他放血來挽救生命。 這名男子現年39歲,在經歷了極度難受的噁心、嘔吐、頭痛之後,他到醫院就診。根據2月25日發表於《內科醫學雜誌》上的病例報告,此名男性患有糖尿病,在治療期間服用了多種藥物,不過服藥...

閱讀詳情 »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喬依絲編譯 女性偏頭痛問題是男性的3倍,尤其是在30多歲和40多歲的育兒時期最為普遍。事實上,在30多歲的女性中,超過四分之一患有偏頭痛。對於許多患有偏頭痛的媽媽們來說,最重要的問題是“每次只要稍微抬起頭就會頭痛,這樣要怎麼照顧孩子? 有時頭痛到甚至無法享受家庭活動。美國Med...

閱讀詳情 »

第2屆智慧醫療展即將於3月26日在台北開幕!今年的活動主題是「應用人工智慧打造高效能智慧醫院」,透過國內外150位的醫院院長或高層主管的共同探討,藉此推升人工智慧廣泛地在醫療及照護領域的應用,同時向海外來訪的醫院管理人員推介台灣智慧醫療解決方案,期擴大台灣智慧醫療產品的海外輸出。 2019智慧醫療...

閱讀詳情 »

中央研究院、台北榮民總醫院等癌症醫療團隊研究發現,癌細胞有成群結隊移動的特性,透過「癌細胞捕捉器平台」進行血液篩檢,就能掌握患者血液中的癌細胞數量,精準預測頭頸癌轉移或復發的風險,研究成果刊登於《Nature Cell Biology》。 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合聘研究員、北榮腫瘤醫學部醫師楊慕華說...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