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巴金森症可辨別 早期治療延緩惡化

巴金森症可辨別 早期治療延緩惡化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走路小碎步、不自覺的顫抖、關節僵硬,不是中風也不是失智症,而是罹患了巴金森氏症。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外科專科護理師李芝緯在秀林鄉佳民社區,帶領這群歲數加起來超過千歲的老人家們認識巴金森氏症;巴金森氏症是老人常見且僅次於失智症的腦部退化性疾病。

高齡老人必須懂 巴金森病要治療

花蓮慈濟醫院高齡暨社區醫學部社區醫學中心邀請照顧巴金森病人經驗豐富的李芝緯專師,走進秀林鄉佳民社區關懷據點,說明巴金森氏症和失智症、中風等疾病的異同。

李芝瑋指出,常有病人問「別人問我手怎麼一直抖,可是我沒有抖」,這有可能是罹患了巴金森氏症,許多人因為對巴金森病不了解,誤以為自己是中風或是罹患失智症,導致錯過及早治療的機會。

巴金森氏症發病 年齡60歲以上

巴金森病人智力沒有退化,但行動變遲緩,走路不穩、靜止性顫抖、面具臉、齒輪狀僵硬、便祕等等行動障礙,都是巴金森氏症的早期症狀。平均發病年齡是六十歲以上,又以男性多於女性,目前發病原因還不明。

八十一歲的劉先生表示,以前從沒有聽過巴金森氏症,經過這次護理師的解說,他慶幸自我檢測沒有得到巴金森病,但是看到他的鄰居走路緩慢還會不自覺顫抖,直說「我一定會帶他去看醫生做檢查」。

早期發現症狀 盡快治療不惡化

專科護理師李芝緯提醒,若是親朋好友出現巴金森病的早期症狀,須盡快到神經科或神經外科就醫,因為巴金森病不同於失智症,巴金森病透過藥物及深腦部刺激手術治療延緩症狀惡化,改善病友的生活品質。

社區醫學中心團隊還帶領老人家玩小遊戲,訓練他們的專注力、反應力、並維持手部粗細動作,活潑的遊戲已是社區關懷據點中,延緩老人失能及老化常見的團體活動。

【延伸閱讀】「腸」保健康!益生菌+纖維+酵素 保持消化機能好「酵」率!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1903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圖文提供/媽媽寶寶】面對剛出生的小嬰兒,新手父母不免會感到緊張,尤其第1次替寶寶換尿布、餵奶、洗澡及穿衣等,往往會出現很多疑問。針對新生兒照護的6個常見問題,我們邀請專家一一解答,相信父母熟能生巧,更能從容地面對育兒大小事。   Q1:抱新生兒的正確方式?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英國知名製藥巨擘的免疫治療新藥本月在西班牙巴塞隆那的2019世界肺癌大會發表的第三期臨床試驗結果顯示,高惡性度的小細胞肺癌患者,接受免疫治療藥物治療可延長存活期達三個月。這個結果為該藥廠在競爭激烈的癌症免疫治療領域確立一席之地。免疫新藥結合化療 肺癌患者多活三個月該試驗中,...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肢端肥大症是1種生長激素分泌過量的罕見疾病,起因於患者腦下垂體分泌生長激素的細胞出現增生或腫瘤所致,據流行病學統計,發生率為每百萬人口中每年新增3至4個新病例,台灣每年平均新增約60個新病例,平均發病年齡為40歲上下。   肢端肥大症會造成患者外貌逐漸改變,...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吃降膽固醇藥傷身,我可以靠飲食、運動就好嗎?」這是許多高血脂患者的疑問。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祕書長黃柏勳指出,高血脂症會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而極高風險族群,根據2019歐洲心臟學會最新治療指引,壞膽固醇數值越低越好。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莊文博指出,民眾常...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