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巴金森症藥物治療效果有限! 深腦刺激手術治療重拾行動力

巴金森症藥物治療效果有限! 深腦刺激手術治療重拾行動力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今年57歲的X女士,因全身無力僵硬,於他院診斷巴金森症治療兩年,但效果有限進而轉往臺中榮民總醫院求助,醫師評估時發現病患口服藥物吸收不穩定,藥效不足時,除了僵硬、行動緩慢外,亦伴隨疼痛、抽筋、睡眠、情緒等障礙。經醫療團隊評估後,接受深部腦電極刺激手術,相較於術前,藥量減少約40%,病患的精神症狀消失,動作症狀控制亦相對穩定。

巴金森症為神經退化疾病 出現身體退化症狀

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郭怡真主任表示,巴金森症為第二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好發於中老年人口,於65歲以上族群盛行率約為2%,與基因遺傳相關患者約占10%,發病年齡有可能更早。

患者因腦部多巴胺神經退化導致靜止時身體出現顫抖、肢體僵硬、動作緩慢、步態不穩等運動功能失調症狀。另外,九成以上巴金森症患者於整體病程中,因神經系統退化程度不一,亦會面臨不等程度的嗅覺喪失、便祕、憂鬱、焦慮、疼痛、睡眠障礙、認知功能退化等症狀。

藥物控制效果有限 深腦刺激手術減負擔

大多數病患臨床症狀於疾病早期及中期可經由藥物獲得有效控制,但隨疾病進展,約半數患者於使用高劑量左旋多巴治療五年後,逐漸出現藥效波動及治療相關之異動症狀;中後期患者神經退化加劇,亦面臨更多動作障礙之外的症狀困擾。

而經由專業醫療團隊評估後,部分中後期患者可經由深腦刺激手術治療,改善動作症狀,減輕藥物負擔,重拾動力。及早開始積極的復健及維持良好的運動習慣,亦有助於減緩神經退化,維持生活功能。

成立中台灣第一間 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

深感病患臨床症狀的複雜性及治療需求,臺中榮民總醫院引入新型治療設備,完善巴金森症患者臨床評估系統及治療團隊,每年評估超過200位患者,今成立中台灣第一個「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推動以病人為中心的精準醫療,讓病人能得到最佳的治療與照顧。

【延伸閱讀】

小黃運將開車手卡卡 竟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惹禍!

來路不明藥粉勿聽信 下肢傷口好不了拖延病情恐截肢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999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一名61歲的張先生,是名大卡車司機,因為工作繁重,常透過菸酒慰勞自己,每天至少抽三到四包菸,且不喝半瓶以上的酒不會滿足。去年初剛退休的他,賦閒在家,某天無意間摸到上胃部有硬塊,於是馬上就醫治療,經電腦斷層掃描發現食道上有個約6公分的腫瘤,切片檢查確認後,竟是食道癌第II...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肛門廔管主要是因肛門內腺體發炎,化膿後穿過肛門括約肌,在肛門周圍皮膚形成出口的不正常通道,治療上並非內科就能治癒;三軍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鄭屹喬指出,雖然肛門廔管並非危及生命,但會從廔管開口滲出帶有異味的膿液,加上有時會有腫痛症狀,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肛門廔管治療 ...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報導)一名26歲印尼籍移工因在台工作逾期未歸今年農曆年前被移民署暫時強制送至南投收容所,收容期間出現作勢攻擊、脫褲自慰等精神症狀。起初被戒護送至精神專科醫院,後來發現反應變鈍、不吃不喝且意識改變,趕緊轉送醫院治療,確診為罕見「抗NMDA受體腦炎」。抗NMDA受體腦炎 好發於有腫瘤...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疾管署公布今年首例境外移入德國麻疹確定病例,為南部38歲外籍勞工,3月5日前往印尼,3月25日搭機返台。個案於4月1日及3日分別出現發燒、咳嗽及出疹等症狀,6日出現疑似柯氏斑及頸部淋巴結腫大,當日並至診所就醫,同日再轉至某醫院隔離就診,目前住院隔離治療中。個案於暴露期間...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