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布局細胞治療產業 工研院打造首座MIT「細胞自動化生產系統」

【記者羅蔚舟/新竹報導】
因應這股龐大產業與醫療需求,經濟部技術處超前部署細胞再生創新技術,運用科技專案支持工研院開發出創新「細胞自動化生產系統」,完成全球整合最完整的系統模組,也是國內首座結合細胞培養、品質檢測及收穫繼代等完整功能的自動化系統,MIT技術打造,細胞存活率高,產能還能變10倍,將有助於國內生技產業轉型,進一步搶攻細胞培養市場。

布局細胞治療產業 工研院打造首座MIT「細胞自動化生產系統」
▲工研院宣布開發出「細胞自動化生產系統」,MIT技術打造,細胞存活率高,產能還能變10倍,可協助業者規劃廠房、輔導建廠輸出,將有助於國內生技產業轉型,進一步搶攻細胞培養市場。(圖/工研院提供)

市場研究機構MarketsandMarkets報告指出,2025年全球細胞培養市場規模將達近兆元新台幣。工研院表示,2021年國人前十大死因排名中,令人為之色變的癌症已蟬聯榜首連續39年,細胞治療成為許多病友治療的選項之一,由於細胞需要在體外培養或加工成為「特種部隊」,才能放入人體進行治療或預防疾病,因此順勢帶動細胞培養的需求持續成長。

經濟部技術處自2017年起以科技專案持續支持工研院建立「細胞生產自動化系統」,可生產「貼附型幹細胞、體細胞」作為生物製劑或生物藥品,應用範圍廣泛,包含細胞治療、細胞組織再生修復等用途,初期將先鎖定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傷口作為切入點,後續逐步擴大應用範圍,已取得臺灣、美國專利,希望帶動國內細胞培養產業,轉型為工業化生產,推動本土生技產業邁步前進。

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副所長沈欣欣表示,面對龐大的商機,細胞生產的品管、安全性及有效性的管制將是勝出的關鍵。由於目前細胞生產以人力操作為主,加上國內臨床試驗的蓬勃發展,市場亟需更多產量投入,而產量高、品質穩的「細胞生產GMP製程」就是最佳的解決方案。

工研院研發的「細胞生產自動化系統」具有三大特色,第一是生產自動化,搭配自動環境控制、智能監控、機器手臂取代換液等人工作業等設備,僅需原先的3至4成人力,就能產出傳統的10倍產量,更能降低不良率,細胞存活率在95%以上。第二是封閉的製造設備,能降低細胞污染的風險,更能確保品質。第三是國產技術打造,並可依業者多元需求,客製化搭配不同模組打造出專屬設備,還能協助規劃廠房、輔導建廠輸出,未來更能切入「委託研究開發暨生產服務(Contract Development and Manufacturing Organization, CDMO)」,可以提供全球產業整合模組最完整的「細胞工廠」。

「2021 BIO Asia–Taiwan亞洲生技大展」將於11月4日至7日在南港展覽館二館4樓正式登場,工研院今年以精準醫療為主軸,展出「細胞生產自動化系統」等智能化、綠金化的8項創新科技,歡迎有興趣的產業人士與民眾到場參觀,詳情請參考 httpxxs://expo.bioasiataiwan.com/

 

 

相關推薦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中國流行中疫情不只新型冠狀病毒一種!疾管署今(25)日宣布,除原已列為新型A型流感旅遊疫情建議第二級警示(Alert)的福建省外,即日起山東省也提升至第二級警示;全因為中國5月9日及13日又各通報1例的H9N2流感病例。 世界衛生組...

閱讀詳情 »

▲(照/指揮中心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口罩將可自由買賣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25)日宣布,在庫存量足夠下,不僅口罩外銷將全面鬆綁,在政府「定額徵收」數量外的部分,就連國內也將開放自由買賣,換句話說,民眾在實名制的14天9片之外若還覺得不夠用,可自行購買了,但這...

閱讀詳情 »

▲(照/指揮中心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針對新冠肺炎患者採取最嚴格的「三採陰」標準,否則不准出院回家,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25)日表示,國內疫情趨緩,目前仍有19人住院中,其中1名更是從3月16住院至今;也正因為隔離時間太長恐造成身心壓力,指揮中心透露,正考量檢討...

閱讀詳情 »

▲(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繼續「加零」中!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5)日公布無新增病例,國內的確診人數維持在441例不變,連4天零確診,亦是連續第43天沒有本土個案出現。也因為疫情趨緩的關係,好消息是居家隔離人數也正式歸零。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