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常常頭痛怎麼辦? 我是不是得腦瘤了!

常常頭痛怎麼辦? 我是不是得腦瘤了!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很多人都有頭痛經驗,不論是後腦、太陽穴、前額、頭頂、眼窩、甚至包括臉部等,只要發生在頭臉部都統稱為頭痛。頭痛非常常見,幾乎人人都曾經有過;原因非常多且複雜,可能是疾病造成,也可能是找不到病因的原發性頭痛。亞東醫院神經內科醫師賴資賢說,長期的頭痛反而不必太過緊張,如果是突發的新型態頭痛,比較值得注意,可能有腦瘤比較惡性的原因。

頭痛分類有哪些? 緊縮型頭痛最常見

頭痛分為原發性頭痛與次發性頭痛兩大類。次發性是指其它原因引起的頭痛,例如疾病、藥物、外傷、中風、腦瘤等等;原發性則是指沒有潛在病因、頭痛自己就是病因,例如偏頭痛、緊縮性頭痛、叢發性頭痛等。

賴資賢醫師說明,偏頭痛以年輕女性較多,為男性3倍,盛行率是是9.1%(女性14.4%,男性4.5%),特徵是頭痛較劇烈、常伴隨噁心或嘔吐,也因為較嚴重,就醫的比例最高。緊縮型頭痛又稱為張力型頭痛,在一般人群中最為常見,傳統上認為與肌肉緊繃無法放鬆有關。叢發性頭痛則是男性較多,為女性的6倍,但較為少見。通常只發生在單邊眼窩周圍、太陽穴附近,發作時十分劇烈,無法靠休息緩解,一天中固定某時段發作,較規律。賴資賢醫師表示,若按部位來分,有時眼壓太高會造成眼窩疼痛、鼻竇炎可能造成山根處痛、三叉神經會使臉頰疼痛、頸椎若有問題也會造成枕部及後頸疼痛。

常頭痛是不是長腦瘤? 突發頭痛應特別注意

許多民眾會擔心,長期頭痛有沒有可能是腦瘤?賴資賢醫師回應,其實診間很常見這樣的患者求診,擔心自己是否腦中有異常造成疼痛,但多半檢查後都無異狀。反而是以往沒有,突然劇烈頭痛者,或是伴隨意識變化、發燒、噁心嘔吐、一側肢體無力、臉歪嘴斜、說話不清,或是50歲後才出現的頭痛、或是長期頭痛但突然變得和以前不一樣,宜就醫評估。

止痛藥務必按指示服用 擔心過度使用可投予預防性藥物

長期頭痛者,可以經醫師、藥師評估後服用止痛藥;若出現一週需服用2次以上藥物者,可能有過度使用的傾向,則強烈建議就醫,投予預防性藥物。現在健保甚至有條件地給付肉毒桿菌素,或是最新的CGRP藥物,可以每個月或每三個月打一次,預防慢性偏頭痛。賴資賢醫師指出,大部分情況下,頭痛都無法一勞永逸地根治,可以善用止痛藥,在剛開始發作頭痛時服藥,若忍耐到極度疼痛才用藥,藥效反而會打折。

身心健康遠離頭痛 休息、熱敷可舒緩

若想遠離頭痛,賴資賢醫師建議,作息盡量規律、不要熬夜;盡量保持心情愉快、樂觀,情緒激動或緊張也可能會誘發頭痛;工作或讀書,應定時起身活動伸展,避免肩頸緊繃;養成規律運動習慣,不僅有益身心,還能減少頭痛發作;若頭痛發作時,可先休息、按摩並熱敷,可能可以舒緩。如果擔心頭痛有潛在的惡性病因,特別是有上述情形時,可以就醫諮詢,由醫師評估是否進一步安排檢查,並給予適當的止痛或預防性治療。

【延伸閱讀】

夏天妹妹搔癢好尷尬 原來是前庭炎 中醫調理還你舒爽

什麼是低劑量電腦斷層? 使用於肺癌篩檢有何優點?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0116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妥瑞症屬於兒童時期的神經精神疾病,患者會出現動作和聲音的抽動,致病原因不明,可能與基底神經核多巴胺或血清素、基因遺傳或自體免疫等有關。臺北榮總精神部陳牧宏醫師表示,治療上,若為嚴重妥瑞症患者,且對於藥物及行為療法反應不佳時,則可以考慮深層腦部電刺激手術,但因手術仍屬於半...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四十八歲的林小姐,日前在乳房上摸到一個腫塊,就醫檢查發現罹患了第一期乳癌,在醫師建議下進行內視鏡乳房切除與重建手術,術後恢復良好。乳癌依荷爾蒙、HER2受體 分3種型態 花蓮慈濟醫院一般外科暨乳房外科醫師張群明表示,乳癌目前依據荷爾蒙受體(雌激素受體,黃體激素受體)與H...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林郁敏/桃園報導】前列腺癌又稱攝護腺癌,是男性獨有的癌症,依衛福部107年最新公布的資料顯示,攝護腺癌的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4.7人,位居男性10大癌症標準化發生率第5位。泌尿科醫師呼籲,年過50歲的男性如有排尿障礙就應提高警覺,並儘早至泌尿科診所接受PSA檢查,倘若能早期診斷並採取...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巴金森氏症是盛行率僅次于阿茲海默症的神經退化疾病,每千人就有1-3人會罹患巴金森氏症,平均發病年齡接近60歲,50歲以前發病屬於早發型。根據資料顯示,60歲以上者盛行率1%,80歲以上者爲2%,顯見「老化」是導致巴金森氏病的最主要危險因素。巴金森氏症 動作緩慢為診斷要件...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