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年前壓力大腸躁症上身 醫師教你這5招擊退

  2018年美中貿易戰開打,全球經濟陷入一陣低迷,各行各業面對經濟成長降溫倍感壓力,尤其是上班族,年前壓力就更大了,許多人因此罹患腸躁症。

  腸躁症患者經常肚子脹氣、腹痛、拉肚子、便祕等,這些腸胃不適的問題,雖然算不上是大毛病,卻也令人心煩意亂,還有患者會伴隨頭暈、頭痛、肌肉痠痛、噁心嘔吐,讓生活品質大打折扣,而這些就是最常見的症狀。

  臺北市立萬芳醫院消化內科主任吳明順表示,腸躁症是腸胃蠕動功能發生異常,主因就是「自律神經失調」,而壓力正是罪魁禍首;近年研究發現,部分腸躁症患者腸道微生物菌叢壞菌多、好菌少,也是原因之一。

自律神經失調 腸胃功能失序

  吳明順說明,壓力過大、情緒緊張焦慮時,支配腸胃部分的神經失調,當交感神經過度亢奮,腸胃道蠕動變慢,消化酵素降低分泌,患者容易脹氣、便祕;若是副交感神經過度亢奮,腸胃道則蠕動變快,消化酵素增加分泌。一旦自律神經失調,腸子該蠕動時不蠕動,該休息時卻不休息,腸胃蠕動功能混亂,就容易發生腸躁症。

  腸躁症可分為「腹瀉型」、「便祕型」、「腹脹、腹痛型」及「腹瀉便祕混合型」等4大類,其中「腹瀉型」患者最多,男性是女性的3倍之多,而「便祕型」則以女性為多,男女比例也是1:3。吳明順指出,臨床上,腸躁症有2大高危險族群,第1是面臨升學考試的高中生;第2是中年男性主管,家庭、工作兩頭燒,壓力之大可想而知,尤其是年前重大日子,腸胃不適的症狀更會加劇。

排便習慣改變快就醫 疾病排除法確診

  排便習慣改變是腸躁症的警訊。吳明順解釋,大部分腸躁症患者都有排便習慣改變的表現,透過「疾病排除法」,首先詢問病患有無莫名腹脹、腹痛、慢性便祕、經常性腹瀉等腸胃道症狀,接者醫師會根據經驗,可能進行血液生化檢查、甲狀腺功能,糞便檢驗甚至大腸鏡檢查,來排除大腸癌、發炎性大腸疾病的可能性,最終才可以診斷為腸躁症。

腸躁症不是病 放寬心是最佳良藥

  事實上,腸躁症是一種症候群,還不算是個疾病。吳明順建議,放鬆心情是最好的良藥,飲食多吃蔬果、益生菌也是不錯的預防好方法,過度擔心則會使病情更加嚴重。

  服藥是為了症狀治療,且只有症狀嚴重時才建議使用。舉例來說,「腹瀉型」患者發生反覆腹瀉時才服用止瀉藥、「便祕型」患者便祕超過3天以上,才需要吃調整腸道蠕動藥物;若是不服藥就會便祕的「頑固型」患者,可自費使用5-HT4血清素拮抗劑,但須經過事前審查及評估,且有腹瀉等副作用,不建議長期使用。

腸躁症無關罹癌機率 應留意胃酸逆流

  腸躁症患者會有罹癌的風險嗎?吳明順強調,腸躁症並不是器質性的問題,患者通常沒有瘜肉、憩室等腸道結構異常,目前沒有科學證據顯示會增加大腸癌的機率;然而,大部分患者長期壓力大、容易緊張焦慮,甚至憂慮,根據臨床統計發現,約有3成患者會合併有胃食道逆流的問題。

遠離腸躁症 醫師提供5招

  預防腸躁症上身,醫師建議:(一)平時不要熬夜,養成規律的生活作息。(二)培養運動習慣,減少神經過度敏感。(三)飲食方面少碰辛辣刺激食物,包括:咖啡、茶、碳酸飲料等。(四)平時可補充益生菌,改善腸道菌叢。(五)若發現排便習慣改變持續1個月以上,應儘速就醫檢查,才能及早發現及治療。

相關推薦

根據台大醫院設立的新冠疫苗專區,最新資料顯示,什麼樣的老人建議緩打疫苗? 老年人若感染,重症的比例較高,因此衡量利大於弊之下,都建議接種疫苗。挪威專家指出,在生活完全無法自理且輕微病症就難以康復、預期壽命很短(少於6個月)的老人接種疫苗應謹慎評估利弊,因為輕微的副作用可能造成嚴重後果。更多詳細資訊...

閱讀詳情 »

記者 陳家珍/台北報導 智慧轉型,「賣」向國際!台灣最大農、水、畜及冷鏈專業國際展「2021臺灣智慧農業週TAIWAN SMART AGRIWEEK」,將於12月2-4日於南港2館盛大開展。 圖: 臺灣國際漁業展暨臺灣智慧農業週展前聯合記者會啟動儀式 在疫情中逆勢成長的農業商機,讓智慧工具的掌握,成...

閱讀詳情 »

▲聖宜醫美診所台北站前館及忠孝新館全新開幕,分別座落於台北黃金地段的站前商圈與東區商圈,將持續尊寵大台北地區所有愛美人士。 匯流新聞網記者王佐銘 / 台北報導 在台經營已逾12載的聖宜醫美集團26日宣布,旗下全新的「聖宜診所台北站前館」及「聖宜診所忠孝館」正式開幕,將分別座落於台北黃金地段的站前商...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邱璽臣/台北報導 由衛福部指導,台灣失智症協會主辦的「全國失智行動成果發表會:由失智友善,看見多元照護的無限可能」活動,今(30)日下午繼續由18個縣市政府報告「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暨行動方案2.0」於其縣市的現況及成果。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強調,透過這次成果發表會, 各部會...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