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年輕型乳癌擔憂復發與轉移 精準療程讓病友擁抱希望不嫌晚

年輕型乳癌擔憂復發與轉移 精準療程讓病友擁抱希望不嫌晚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渝樺報導】台灣職業女性忙碌忽略健康,高達3成屬於年輕型乳癌,其中3成更面臨復發或轉移風險!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暨北榮乳房醫學中心主任曾令民醫師鼓勵,晚期復發或轉移性乳癌,藉由精準化治療可延長生命,提升生活品質。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黃淑芳理事長表示,乳癌病友面對復發時,應鼓起勇氣,適時「停」下腳步、聆「聽」專業醫師建議。

乳癌年輕化成趨勢 三成女性低於50

乳癌長年佔據台灣女性好發癌症之首,根據近五年的癌登資料顯示,乳癌新發生個案數成長高達20%,隨著新世代女性身兼家庭、職場多重要角色,忙碌的生活與飲食習慣改變,每年超過三成的新診斷個案低於50歲的「年輕型乳癌」。

曾令民表示,年輕型乳癌普遍具有腫瘤較大、惡性度高、增生力活躍且易轉移,以及不易早期察覺等特性,特別是35歲以下的極年輕乳癌患者,儘管經早期篩檢及適當治療後的五年存活率已有大幅改善,整體存活率可高達90%,然高達近三成癌友仍可能面臨晚期復發或轉移性乳癌。

年輕型乳癌衝擊大 復發癌友更艱難 

在過去近20年中,僅有不到10%的大型臨床試驗是針對停經前的復發或轉移性乳癌,然東方國家的乳癌患者多為年輕型乳癌,年輕型乳癌帶來多方面衝擊大,凸顯出年輕型癌友在晚期復發或轉移性乳癌治療所遭遇的瓶頸與健康難題。

以年輕型乳癌為主的「花漾女孩GOGOGO」社團潘怡伶創辦人提到,多數的年輕癌友,不僅承受身體的病痛外,更多的是心理上的負擔與多方面的衝擊,例如治療的掉髮造成外觀改變、擔心生育能力會因治療而降低,進一步導致與異性交往上的障礙,甚至已婚者與另一伴或家人產生衝突及關係變質,都是年輕癌友產生焦慮、造成徬徨的主要原因。

精準個人化醫療 賦予生命新意義

曾令民表示,近兩年乳癌治療已十分進步,面臨晚期復發或轉移的癌友,透過精準化療程,例如化學治療、抗荷爾蒙治療、卵巢抑制、標靶治療、基因檢測與免疫療法可以有效延長整體存活期,同時提升生活品質,依據不同乳癌型態量身打造不同的治療方針,助力病友與「癌」和平共存。

呼籲無懼乳癌復發 擁抱希望不嫌晚

早在2001年確診乳癌二期的「年輕型乳癌」王小棣導演分享,當得知罹癌時,感受到自己與身旁的行人彷彿畫了一條界線,自己在一個世界被孤立,而其他人仍在快樂的陽光下享受人生。陷入乳癌風暴低潮的小棣導演,在家人的鼓勵與陪伴下,積極接受治療與改變生活習慣,終於從乳癌畢業。

王小棣導演以自身經歷分享,癌症的發生其實是對生活態度的提醒,「與癌共存」是癌友一輩子必修的功課,更溫柔喊話癌友「面對乳癌不要怕。

【延伸閱讀】

不只主動脈剝離 心血管疾病環環相扣 三總心臟外科團隊提警訊

 隆鼻前功課要做 邱浚彥醫師曝關鍵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7777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台中一名媽媽最近帶著12歲的女兒到中醫科求診,原來是因女兒身高僅有150公分,家族女性的胸部都不豐滿媽媽擔心女兒生長有問題,而且,聽長輩說,當女性月事來潮後就會停止長高,媽媽為此煩惱不已,趁著暑假帶孩子到中醫科求診,希望能順利長大人。 收治病例的中醫科主任陳彥仁醫師指出...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周威志報導)提起父親的興趣,許多孩子是一問三不知,兒福聯盟調查發現,許多爸爸忙於自己的事業或工作,與孩子的互動少的可憐,超過四分之一的孩子一周和父親吃晚餐的天數不到三天,但其實父親也是迫於無奈。 身為來賓的何爸爸,在面對主持人提問關於最想和孩子一起做的活動時,卻出現了默契不足的答案...

閱讀詳情 »

(圖片來源)   不刷鍋就炒菜、炒完菜就關油煙機…… 這些看起來居家省錢的良方, 其實卻在毒害我們的健康。   炒菜後不刷鍋接著炒:產生苯並芘致癌 很多朋友都有這樣的習慣:剛炒過雞蛋, 鍋裡還有一些底油,放點油再接著炒其他的菜, 這樣既省錢也省油.....

閱讀詳情 »

(圖片翻攝自重慶晚報) ▲陳星銀含著湯勺一勺一勺地喂母親 (圖片翻攝自重慶晚報) ▲電飯鍋裡已煮好稀飯,陳星銀用嘴舀到碗裡 (圖片翻攝自重慶晚報) ▲陳星銀用下巴和肩膀把碗夾住,準備送到母親床上。 8月22日,豐都縣虎威鎮的趕場天。 清晨6時,天剛亮一會。虎威鎮同心村廘井溝的山樑上,一個孤獨的身影...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