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年輕型二型糖尿病人數增! 醫揭罹病風險

年輕型二型糖尿病人數增! 醫揭罹病風險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第二型糖尿病過往多被認為年紀大才可能罹患,但近來卻有逐漸年輕化趨勢!奇美醫學中心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陳柏蒼指出,學界將40歲以下得到第二型糖尿病的病人,稱為年輕型二型糖尿病,且根據各國研究發現,不僅人種的差異影響疾病表現,其中亞洲人也屬於易發生族群。

35歲男常疲倦又口渴 原來是第二型糖尿病惹禍

一名35歲男性,平時因為工作關係需輪夜班,每天習慣至少一杯半糖紅茶,當作白開水喝,加上少運動,又有菸癮,近來感到常疲倦,體重又下降,合併口渴、多尿等症狀,持續兩個月後就醫檢查,確診為第二型糖尿病,且進一步檢查發現,不僅有輕微視網膜病變,驗尿也發現白蛋白尿產生,所幸經藥物治療,及衛教師介入指導後,目前病症轉趨穩定。

第二型糖尿病血糖難控制 易誘發器官病變

年輕型的二型糖尿病人,血糖往往不及老年人族群穩定,且併發症也來的比較快且嚴重,其中若平時喜愛含糖飲料、高熱量的飲食習慣,加上少運動,就很容易埋下誘發糖尿病的危險因子。陳柏蒼醫師表示,年輕型二型糖尿病反而胰島細胞衰老的較快,血糖不易控制,加上暴露疾病時間久,發生器官病變的程度較嚴重,因此目前有許多研究仍持續投入尋找合適治療方式。

改善糖尿病症狀 從調整平時生活型態開始

目前治療上較傾向血糖藥複合使用,幫助病患血糖及早下降達標,不過最根本的改善方式仍是從調整平時生活型態做起,包括飲食內容、規律運動等。陳柏蒼醫師強調,罹患年輕型二型糖尿病患者多為家庭經濟的支柱,臨床上常很多人忙於工作而疏忽健康,因此不得輕忽此疾病的嚴重性,必要時也應積極治療,維持好健康的狀態。

【延伸閱讀】

避開乾眼症「上班族警戒區」 還我清澈雙眸,拒絕成為糊矇族!

產後腰痠、漏尿!盆底肌作祟? HIFEM科技緩解不適感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9324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因為全球疫情升溫,口罩已成為人人必備物品,有醫師建議一歲以下不適合戴口罩,但是一歲後的小小孩不是馬上就能接受口罩,家長心累、寶寶有苦也說不出,到底該怎麼訓練小小孩戴口罩?台灣嬰幼兒行為發展協會理事長曾清祥表示,1至1.5歲的孩子開始有各項社交情緒、認知發展,若抗拒戴口罩...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林郁敏/台北報導】根據衛福部最新資料顯示,國內罹癌人數持續攀升,且癌症多年來蟬聯10大死榜首,雖然從2006年開始,WHO重新定義為「癌症是1種慢性病」,表示癌症是1種可治療、控制,甚至是能夠治癒的疾病,但為什麼有些癌患者卻無法幸運存活下來呢? 癌友營養失衡體重下降 「惡病質」是常見原...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儘管健保財務狀況吃緊,但仍擴大新藥給付範圍,健保署今天公布共有治療黑色素瘤、三陰性乳癌、前列腺癌、多發性硬化症等8種適應症新藥納入健保,其中以抗藥性細菌治療用抗生素影響較大,每年最多約4千名感染患者受惠。 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副組長黃兆杰表示,這次納入健保的新藥中,有兩...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台灣就醫方便,但仍有許多病友聽信偏方,延誤就醫,讓病情加重,其中又以「癌友應該少吃,才能餓死癌細胞」論點最為荒謬,專家表示,營養不良將降低免疫力,反而助長癌細胞蔓延生長。提醒癌友,務必補充營養,攝取優質蛋白質,始能對抗癌細胞。 「營養補給為癌症治療的重要1環」台灣腸癌...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