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廔管阻塞洗腎卡關 未立即疏通恐釀腎衰竭

  家住外島的56歲林阿姨因患有糖尿病,8年前開始洗腎,但手臂廔管經常因難以止血造成洗腎困難,還曾遇連假期間血管阻塞,又找不到醫師立即疏通,引發急性腎衰竭,只好挨針放置臨時血液透析管路保命,所幸經心臟外科醫師以「氣球擴張術」撐開血管,總算改善問題。

  患者自述本身有家族糖尿病史,8年前開始洗腎,但因本身血管較細,使得廔管容易梗塞,導致每次血液透析結束時,由於血管壓力過大,經常發生無法止血的狀況,增加下次洗腎的難度,而外島醫院每個月只有1至2次醫師駐診,當她自覺出狀況時也求助無門。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台灣血管通路健康協會理事劉殷佐說明,血液透析使用的動靜脈廔管(俗稱廔管)對腎友們相當重要,若沒有順暢的通路,便無法順利完成治療,會造成毒素長期累積在體內,出現急性腎衰竭狀況,影響生命安全,所以也被稱為腎友「生命線」。

  劉殷佐介紹,首次會由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在患者手臂建立血管通路,利用非慣用手將動脈與靜脈縫合,使靜脈血管管壁變厚、管腔變大,製造1條持久的血管通路,以承受來自動脈血液的壓力衝擊。通常保養得當可使用10年以上,但若沒有適當照護可能會出現生命危險,以林阿姨為例,出現滲血、阻塞等情形時,必須在短時間內透過氣球擴張術等方式將血管撐開,以便血液流通。

  劉殷佐提醒,每次血液透析結束後,應適當壓迫止血,隔天可用毛巾熱敷患部,每日固定進行手部運動,並感覺廔管的血流震顫,確保血液循環順暢;當發生紅、腫、熱、痛、出血、流膿等情形,應立即赴醫治療,為避免廔管出血,平時應避免提重物、不彎曲手肘當枕頭等,並與血管外科醫師密切配合追蹤狀況,才能維持透析血管的品質。

相關推薦

寶寶感染病毒性腸胃炎該怎麼辦?除了看醫師、遵照治療外,寶寶的飲食上也要做調整,該怎麼做呢?讓Mary來告訴你~  1. 注意補充水份與電解質。 2. 飲食清淡、少量多餐。 3. 可降低牛奶沖泡的濃度。 4. 除非連續嘔吐需禁食4-6小時,否則通常不需要禁食。 圖文創作:健談資料來源:國民健康署 健康...

閱讀詳情 »

退化並不等於老化,更不一定等於失智!台灣一名高齡70多歲老翁,因漸進性動作遲緩,走路不穩,左腳不聽使喚,記憶力減退,家人以為爸爸開始失智,經醫院檢查,透過腦部核磁共振(MRI)竟發現右腦運動區長出一顆4至5公分的腦膜瘤。替該名患者診治的台灣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院院長蔡清標表示,腦膜瘤是僅次於神經膠質瘤,...

閱讀詳情 »

黃瓜是餐桌上的“平民”蔬菜,以其營養、價廉大受青睞,尤其是女性朋友。新鮮黃瓜中含有的丙醇二酸,能有效地抑製糖類物質轉化為脂肪。因此又被大家認為是健康塑身的好蔬菜。但是黃瓜在食用過程中也有宜食與不宜食的區別。今天就跟小編來了解一下。 黃瓜果肉脆甜多汁,清香可口,它含有膠質、果酸...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