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廔管阻塞洗腎卡關 未立即疏通恐釀腎衰竭

  家住外島的56歲林阿姨因患有糖尿病,8年前開始洗腎,但手臂廔管經常因難以止血造成洗腎困難,還曾遇連假期間血管阻塞,又找不到醫師立即疏通,引發急性腎衰竭,只好挨針放置臨時血液透析管路保命,所幸經心臟外科醫師以「氣球擴張術」撐開血管,總算改善問題。

  患者自述本身有家族糖尿病史,8年前開始洗腎,但因本身血管較細,使得廔管容易梗塞,導致每次血液透析結束時,由於血管壓力過大,經常發生無法止血的狀況,增加下次洗腎的難度,而外島醫院每個月只有1至2次醫師駐診,當她自覺出狀況時也求助無門。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台灣血管通路健康協會理事劉殷佐說明,血液透析使用的動靜脈廔管(俗稱廔管)對腎友們相當重要,若沒有順暢的通路,便無法順利完成治療,會造成毒素長期累積在體內,出現急性腎衰竭狀況,影響生命安全,所以也被稱為腎友「生命線」。

  劉殷佐介紹,首次會由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在患者手臂建立血管通路,利用非慣用手將動脈與靜脈縫合,使靜脈血管管壁變厚、管腔變大,製造1條持久的血管通路,以承受來自動脈血液的壓力衝擊。通常保養得當可使用10年以上,但若沒有適當照護可能會出現生命危險,以林阿姨為例,出現滲血、阻塞等情形時,必須在短時間內透過氣球擴張術等方式將血管撐開,以便血液流通。

  劉殷佐提醒,每次血液透析結束後,應適當壓迫止血,隔天可用毛巾熱敷患部,每日固定進行手部運動,並感覺廔管的血流震顫,確保血液循環順暢;當發生紅、腫、熱、痛、出血、流膿等情形,應立即赴醫治療,為避免廔管出血,平時應避免提重物、不彎曲手肘當枕頭等,並與血管外科醫師密切配合追蹤狀況,才能維持透析血管的品質。

相關推薦

大型活動取消或延期?指揮中心宣布「再觀察」。(圖/截取直播) 優傳媒記者李英婷/台北報導 大甲鎮瀾宮媽祖遶境是否停辦?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26)日表示,疫情目前發展是非常不利於舉行大型活動,但基於對病毒的不確定性,「我們願意再觀察。」不過話鋒一轉卻又訴諸「神明」力...

閱讀詳情 »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6)天宣布,第24例北部60多歲婦人的新冠肺炎家庭群聚「結案」,一家3人確診,但感染源還找不到,且婦人大女兒3採皆陰性,但因為有症狀且為密切接觸者,列為「極可能病例」。對此,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

閱讀詳情 »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國內出現最小的COVID-19(武漢肺炎)確定病例,年僅11歲男童,寒假期間還前往補習班,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6)日表示,目前該補習班接觸過男童的師生已匡列54人,其中同班的30多人今起居家隔離,不同班者則自主健康管理14天。...

閱讀詳情 »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新冠肺炎讓各大醫院如臨大敵,繼拍板6月底前全台醫院的全部醫事人員禁止出國之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6)日再宣布,加強醫院人員管控及動線,即日起限制探病時段,且每1名住院病人限2名訪客、住院僅能有1名陪病者,所有訪客以及陪病者皆...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