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從瘜肉到「大腸癌」少說5年時間 多做這一個動作可能救你一命!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大腸癌高居國人癌症發生率第一名,近期包括台大醫院不孕症權威陳信孚、前中華職棒兄弟象隊投手陳逸松都傳出因大腸癌病逝的不幸消息,醫師提醒,大腸癌從癌前病變(瘜肉)到發展成癌症,大約需要5到10年的時間,只要提早發現,就能有治癒機會,偏偏一般人常忽略安排大腸癌篩檢。

大腸癌發生率居高不下,與國內外在環境改變以及民眾的飲食習慣西化有關,值得注意的是,國人大腸癌的發生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表示,不少大腸癌患者到醫院就醫求診時,常已發展到晚期,因輕忽、沒積極篩檢而無法早點發現,錯失了最佳救治時間。尤其,大腸癌好發族群為50歲以上、男性較多,只要早一點定期安排大腸癌篩檢,就能大幅減少大腸癌的死亡風險。

臨床統計數字,目前大腸癌治癒率其實不低,零期的治癒率幾乎是100%,第1期在術後5年存活率也有90到95%;第2期與第3期的5年存活率分別約為80%與65%;可一旦落入第4期就大幅降低至僅剩10到20%。

梁程超提醒,要發現早期大腸癌病灶其實並不難,只要養成定期篩檢的習慣就有機會幫助找出早期病灶。政府目前補助50到74歲的民眾每2年一次免費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檢查若有異,可經由大腸鏡檢查進一步診斷,如果是腺瘤性的息肉,切除後可以降低高達90%大腸癌的發生。

另外,透過糞便潛血檢查異常進而發現的大腸癌,臨床統計,有大部分皆是屬於比較早期的大腸癌,治癒率都比較高。

梁程超強調,據歐美國家經驗,每1至2年糞便潛血篩檢約可下降18到33%的大腸癌死亡率。建議50歲以上民眾應每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或是安排大腸內視鏡檢查;大腸內視鏡檢查若在檢查過程中發現早期病灶,還可直接做切除。家族中有大腸癌病史者則建議可提前到40歲開始安排大腸鏡檢查。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你也這樣吃嗎?健保公布中西藥危險組合 「丹參+阿斯匹靈」最常見

疫後首場台灣醫療科技展 各大醫院火力集中發展「零接觸」病棟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突聾的主要臨床症狀多表現為單側聽力下降,偶有雙側同時或先後發生,可伴有耳鳴、耳堵塞感、嚴重者可出現眩暈、惡心、嘔吐、自發性眼震等。 進入「世界杯之季」,零食、啤酒,熬夜看球,球迷們又將為此狂歡。不過,同樣身為球迷的市民小顧卻一點兒也高興不起來,因為他最近發現自己的一隻耳朵聽不見聲音了,到醫院檢查,...

閱讀詳情 »

在追求科學進步的普世價值觀下,我們都被灌輸了「科學有益生活」「醫學進步促進人類福址」,於是每當看到一些新的研究、新的藥品或新醫療技術的報導,我們的心中彷彿就會出現一幅美好未來生活的想像。如同「功能性磁振造影」對腦部活動的掃瞄即時又直接,可以用來觀測植物人還有沒有意識。你覺得這種科技真是太棒了對吧?...

閱讀詳情 »

一項實驗中的藥物表現出對氣喘或過敏患者更好療效的研究結果。由於這款藥物的作用方式與現行藥物不同,如果接下來的實驗是成功的,那麼對於目前有嚴重氣喘與過敏但藥物效果不佳的病友來說,將是一大福音。 雖然這項研究仍處於早期階段,但仍可說是為人們開闢了一條用藥更為安全的途徑。研究者表示,他們正試圖研究羅氏藥...

閱讀詳情 »

科學家研發出人類眼角膜再生技術,他們使用一種關鍵分子來追蹤並標記角膜幹細胞,移植到小鼠身上後,這些幹細胞生成具有全功能性的人類眼角膜,研究發表在 Nature 期刊上,這項技術若能成功應用在人類身上,將為燒傷患者、化學損傷受害者以及其他罹患破壞性眼疾病的人帶來希望。 角膜緣幹細胞(Limbal s...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