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心導管術後用藥莫輕忽 以免心肌梗塞上身

(健康醫療網/林怡亭報導)目前多數冠狀動脈疾病多採較方便,住院及恢復天數短,安全性較高的心導管手術作為治療為首選;醫師提醒,心導管術後都需要服用雙重抗血小板藥物,以預防血栓形成危及生命安全,病人術後千萬不可擅自停藥,以免心肌梗塞上身。

奇美醫學中心心臟科主任陳志成表示,隨著國人飲食西化、生活壓力劇增、缺乏運動等因素,不僅造成國內年輕族群肥胖、三高的問題逐漸增多,罹患糖尿病的患者年齡已逐漸下降,甚至連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越來越年輕,在門診中,不時能見到30歲出頭的患者因胸口不適或胸悶等疑似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前來求診。

陳主任指出,治療心血管疾病的方式有許多種,像症狀較輕微的病患可用口服用藥來控制,對於已出現血管阻塞的患者,就得考慮開心手術或心導管手術來打通血管,但由於開心手術風險較高且住院天數及恢復期長,目前多數冠狀動脈疾病多採較方便,住院及恢復天數短,安全性較高的心導管手術作為治療為首選。

心導管手術屬於微創型手術,透過纖細的導管將支撐血管的支架送入阻塞的部位中,藉由氣球擴張術將支架撐起、打通受阻塞的血管。其中,植入支架種類又可分為塗藥支架與裸金屬支架,但後者再阻塞率高,若是糖尿病或腎臟疾病患者使用,再阻塞率恐高達50%,因此一般建議特殊疾病(如糖尿病、腎臟疾病)患者,多以能大幅降低再阻塞率的塗藥支架作為治療的較佳選擇。

但不論心導管手術植入何種支架,為確保病患術後的安全,術後都需要服用雙重抗血小板藥物,以預防血栓形成危及生命安全。美國FDA就曾對裝置塗藥支架的心導管術後病患,提出至少服用一年以上的雙重抗血小板藥物的建議,避免造成已打通的血管產生血栓,將打通的血管再次阻塞。

陳主任提到,常聽許多門診患者抱怨服藥期間過長的問題,但除非是有拔牙、植牙或其他可能出血的手術需求或其他因素等,才會建議暫停用藥。過去就曾有患者因未得醫師同意而自行停藥,殊料竟不幸造成心肌梗塞的悲劇,不可不慎。

近日最新研究報告出爐,歐盟亦針對部份新款塗藥支架,提出可縮短服用抗血小板藥物至一個月的建議,可說是病患的新福音,這種特殊新一代支架的適應症都需視病人狀況,且必須和醫師充份溝通配合。

陳主任提醒,民眾影響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有很多種,像是三高、糖尿病、壓力、抽菸、喝酒、不運動、家族遺傳等,社會大眾應自我檢視是否有上述危險因子,平時也應該保持良好生活習慣與定期運動,如有家族遺傳病史,更該提高自我警覺,定期健康檢查,避免心血管疾病找上門。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9874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黃子琳/台北報導】「乳牙蛀掉不用管,反正等恆牙長出來就好」、「一定要等到恆牙長齊,才能進行牙齒矯正」、「矯正牙齒一定要拔牙,牙齒才有空間移動」、「牙齒矯正沒有個2、3年,不可能拆掉牙套」等觀念,乍聽之下好像頗有幾分道理,但實際上並不完全正確!牙醫師宋慧玲醫師表示,只要把握「黃金矯正年齡...

閱讀詳情 »

【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17歲的阿健僅有140公分,經過詳細檢查,確診為因生長激素缺乏導致的身高矮小,雖然發現的時間晚了許多,但因骨齡僅12歲,生長板還未密合,經過4年積極的治療,現年21歲的阿健最終長到178公分,阿健的母親表示,還好有在成長的尾聲帶兒子就診,才沒有耽誤他的一生。...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許多小朋友精力旺盛,遇到人多場合更是放飛自我,一發不可收拾,很難將情緒平復下來,讓家長擔憂:究竟只是因為小孩年紀還小、活力充沛,還是真的可能有過動傾向?職能治療師吳孟柔表示,其實這種「人來瘋」的狀態,不見得就是「過動症」,可以從幾個參考指標初步判斷,再尋求專業醫療的評估...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今(15)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布,新增1名新冠本土病例,為20多歲居住桃園市在機場工作女性,快速病毒基因檢測確認,感染新冠Delta變異株,感染來源不明,目前已匡列45人全數居家隔離,疫調持續進行追蹤來源。 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新增本土個案在9月1...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