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心房顫動防中風 新型口服抗凝血劑突破困境

心房顫動防中風 新型口服抗凝血劑突破困境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明琪報導)邱先生6年前在美國因為一次膀胱手術,意外被發現罹患陣發性心房顫動合併心搏過慢的問題,中風風險值竟高了5倍,醫師發現他的心跳一分鐘只跳了47下,甚至最長有3秒鐘完全沒跳。事後回想,之前曾經因為走幾步路就頭暈、眼前一黑,得趕快扶著周邊以免昏倒,原來是因為同時罹患心搏過慢的緣故。
在衛生福利部公布國人十大死因統計中,腦血管疾病近年來均排名第三,每年死亡人約1萬1千人,比率都維持在7%。成大醫院心臟內科林立人教授指出,心房顫動是造成腦中風的重要危險因子,秋冬更是急性腦中風的好發時節,根據國外研究指出秋冬發生的腦中風者罹患心房顫動比春夏時節腦中風者高5成。
心房顫動患者需服用抗血栓藥物,降低血栓形成以預防中風。林立人教授指出,阿斯匹林約能降低兩成心房顫動引發的腦中風風險,不過歐洲,日本及美國心臟學會陸續建議,心房顫動患者如果有以下癥狀,包括年齡超過65歲、有中風史、高血壓、糖尿病、血管疾病等,就應考慮長期服用能降低6成中風風險的「抗凝血劑」。
傳統抗凝血藥物為warfarin(脈化寧 商品名 可邁汀),雖可有效降低心房顫動的腦中風風險,但使用上有諸多不便,如易與許多食物或藥物產生交互作用,例如常吃的深色蔬菜、花椰菜、大蒜,及中老年人常用的葡保健食品,都可能增強或減弱藥效,造成出血或是產生血栓的風險。且必須定期抽血監測,以確保抗凝血藥效及避免出血併發症。
 「阿斯匹林」不夠力,使用「傳統抗凝血劑」又綁手綁腳,影響患者服藥的意願,所幸新型口服抗凝血劑於2009年後陸續問世,大幅提高用藥安全性,降低副作用,且健保亦有給付,提供心房顫動患者新選擇。 新型口服抗凝血劑預防中風效果與傳統抗凝血劑相當,但是出血風險較低,可降低52%的顱內出血及51%出血性腦中風,10%死亡率 。也不需定期抽血監測凝血功能,不需經常調整劑量,且少有藥物、食物交互作用,成為新的治療趨勢。
心房顫動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心律不整疾患,隨著年齡增長或有其他風險因子發生,腦中風的風險也隨之提升,應配合專業醫師的評估接受適當的治療。林立人教授呼籲,心房顫動患者必須持續服藥,不要任意停藥或調整藥量,如果發生出血事件,則應該暫時停藥並儘早回診。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3587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想要自立生活工作!」是不少思覺失調病友真實的心聲。現年37歲的李先生年紀輕輕就在國外擔任高階主管,八年前受疾病症狀影響,以為自己被人陷害,闖入澳洲軍事重地遭強制送醫,被確診為思覺失調症。返台休養後,為求穩定治療,與主治醫師討論,以一個月一針的針劑治療;之後更改為三個月...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量測血壓時,護士用手按壓塑膠球,血壓計內的水銀刻度就往上跑,這是許多中老年人共同的記憶;不過,這類含汞血壓計即將成為絕響,食品藥物管理署宣布,自110年1月1日起,將全面禁製含汞血壓計。   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聯會發言人張文靜表示,目前國內藥局幾乎不再販售含...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57歲的張媽媽是名全職家庭主婦,為了家人的飲食健康,堅持每日3餐在家烹煮,避免外食。2年前在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進行健康檢查時,發現右上肺葉處有一處約0.8公分的毛玻璃結節,陸續追蹤其成長到1.1公分且結構清晰,後續確診為肺腺癌初期。   「我從來都不抽菸,家人...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編輯部/整理報導】在台灣,癌症已連續28年都是國人10大死因之首,癌症虎視眈眈的威脅,讓許多人在健康檢查時,都以癌症為「假想敵」,也希望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不少健檢套餐中,都包含基本的癌症指數篩檢,透過簡單的抽血檢查,就能得知幾種癌症指數。哈佛健診院長納祖德說,當身體...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