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以為天冷低溫之際才容易誘發心肌梗塞,但醫師警告,炎熱高溫也可能引起心臟病發,由於大量流汗脫水,造成血液濃縮黏稠,原本狹窄的血管就可能因為血栓而堵塞,提醒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患者一定要多喝水。
46歲黃先生為公司資深業務,平常在外跑客戶,最近熱浪襲台形成恐怖高溫,日前拜訪客戶時,突然感覺胸悶、頭暈、冒汗,被送往醫院檢查,發現是心肌梗塞及心律不整,緊急施行心導管手術,打通已堵塞的冠狀動脈血管才撿回一命。
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陳玠宇指出,心臟病為國人10大死亡原因的第2名,每年奪走約4萬8千多條人命,與心腦血管疾病相關的死亡人數總和,早已超越癌症。
常見的心臟疾病包括:冠狀動脈疾病、心肌梗塞(急性冠心症)、心臟衰竭、心律不整、心肌炎(心包膜炎)、心肌病變等,許多人以為好發於冬天,但在酷夏發作的個案也不少。
台灣因心肌梗塞的就醫人數逐年升高,近4年來增加近1萬人,且有年輕化趨勢,不少人就是在夏季高溫時發病,原因在於高溫容易造成熱中暑或熱衰竭,導致多重器官衰竭,再者,大量流汗脫水會讓血液變黏稠,提高血栓堵塞風險。
研究也發現,如果戶外與冷氣房的溫差過大,血管粥狀動脈硬化斑塊不穩定,一旦斑塊破裂,就會促使急性血管栓塞;而天熱心情煩躁、交感神經興奮、心跳加速,也都會提高心臟缺氧或心律不整的風險。
陳玠宇以黃先生為例說明,患者原本就有高血壓及高血脂病史,加上體型較胖,屬於心臟病高風險群,天熱時稍微一動就滿身汗,加上常進出辦公大樓冷氣房,自己一忙又容易忘了補充水分,這些都是促使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
陳玠宇提醒,如果突然感覺胸悶或胸痛(胸口緊縮,重物壓迫感或絞痛)、冒冷汗、喘(呼吸快或覺得吸不到氣)、頭暈(暈厥、昏倒)、心悸(心跳快、心跳重)等,就應積極就醫,尋求心臟科專科醫師協助,找出病因。
此外,急性心肌梗塞的黃金治療時間為12小時,從症狀發作開始算起,必須緊急就醫,透過心導管氣球擴張、支架置放來打通血流,才能降低死亡率,減少心臟破裂、心臟衰竭等後遺症。
相關搜尋: 健康養身養身健康養生食譜健康養生餐健康養身毛巾操健康養生網
相關推薦
以為濕疹擦藥沒效 原來是色素性癢疹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子容報導) 一位20歲的男大學生,背部一大片紅色疹子,奇癢無比,以為是濕疹,藥膏擦了一個多月無效,就像圓網一樣揹在後背上。澄清醫院中港院區皮膚科主任梁仲彬表示,這是「色素性癢疹」,很容易被誤認為是濕疹、蕁麻疹或毛囊炎,口服抗組織胺或擦類固醇藥膏,對它是無效的,唯有口服抗生素才能治...
閱讀詳情 »C肝有新藥! 重拾彩色人生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子容報導) 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每年約有1萬3000人死於慢性肝病及其後遺症,平均每40分鐘就有一人因肝病死亡,其中七成由B肝造成,兩成與C肝有關。不同於B肝已全面施打疫苗預防,威脅大幅降低,屬RNA病毒的C肝病毒主要透過血液、體液直接接觸而傳染,生活中常見的輸血、共用針頭、刺青...
閱讀詳情 »上樑不正下樑歪! 爸媽玩手機 孩子玩網路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 14歲的國中男生沈迷於網路遊戲,假日更是廢寢忘食,收假後早上爬不起來,不想回學校,當父母沒收網路和3C產品時,便出現脾氣暴躁、髒話連篇,無法收心上課,家長帶到兒童心智科門診後,醫師診斷為網路成癮,建議住院治療,而在會談過程中發現父母也是手機重度使用者,提醒家長應以身作...
閱讀詳情 »關節突然腫痛 原來是類風濕性關節炎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 一名年約30多歲媽媽,某天右手指突然關節腫痛,就連幫女兒梳頭綁髮也變得困難,一度因無法照顧家人,感到自責,就醫檢查後,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林口長庚風濕過敏免疫科醫師羅淑芬指出,經過一個月的生物製劑治療後,總算順利控制病情,恢復以往生活。 類風濕性關節炎 女性患者多於...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