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心臟病如何動? 心臟科醫師大推這項運動

心臟病如何動? 心臟科醫師大推這項運動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

運動風氣盛行,許多研究都指出,每周運動要達到「333」的標準,也就是每周運動至少3天、每次運動時間要超過30分鐘、心跳要達到130下,運動好處相當多,不僅能增加抵抗力、強壯肌肉、強壯骨骼,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等相關疾病,同時也能使憂鬱退散;過往總認為心臟病人應少動、多休息,避免使心臟負擔過大,但罹患心臟疾病的病人真的不能運動嗎?而哪些運動方式又較適合呢?

心臟病運動應謹慎 有氧運動最適合

馬偕紀念醫院總院副院長葉宏一表示,若是罹患心臟疾病的病人,在運動時應比一般人更加謹慎。對於心臟疾病的病人,除了要有比健康者更充分的暖身,一般會建議以擺動的有氧運動為主,如有氧體操、快走、慢跑、游泳等,而且運動的速度和強度宜循序漸進;至於像是舉重、核心運動等鍛鍊肌力型的運動,則較不適合,因在進行肌力運動時,血壓很可能跟著急速上升,而發生危險;若非得要做肌力運動,最好先有專業教練在旁指導,以策安全。

高血壓還是能運動 這些小細節需留意

若為高血壓的病人,不宜運動嗎?葉宏一副院長強調,不論是第一期高血壓、第二期高血壓,罹患高血壓的病人都是可以運動的,但首先要將血壓控制穩定,再搭配適當運動,不僅可以讓血管舒張,促進血液循環,甚至可以達到降血壓的效果。

葉宏一副院長提到,運動前應確實做好暖身,而若在夏日運動,清晨或黃昏都是運動的最佳時機,因這兩個時段氣溫較涼爽,心臟功能較不容易因高溫而負荷增加;另外,若是從戶外進入室內運動,也應注意溫差,避免心臟和血管一時之間適應不了。

預防心臟疾病 從日常生活調整開始

對於預防心臟疾病,葉宏一副院長建議,除了規律運動外,平時飲食也應多吃蔬果,且避免太油、太鹹的食物,保持清淡飲食原則;此外,戒除菸、避免過度飲酒等不良習慣、讓身心放鬆,加上定期接受健康檢查,這些方式都能杜絕心血管疾病找上身。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8337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藥物成癮是一種腦部疾病,嚴重影響個人認知及行為,且具高復發性,須長期治療與復健,以恢復正常生活。為提升社區藥癮醫療服務可近性與治療品質,衛生福利部自107年起陸續補助衛生福利部嘉南療養院等6家醫療機構辦理「建置整合性藥癮醫療示範中心先期試辦計畫」,迄今...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小三陳姓男童從小喜歡玩3C產品,近視度數1年多狂飆快300度,因家長擔心隨著課業壓力變重,孩子近視度數增加太快,經與醫師討論後,決定透過軟式日拋特殊近視控制片治療,不但近視度數獲得控制,也讓家長放心許多。長效型散瞳劑治療 副作用造成不便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龔偉...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中風之後的患者,經常會面臨到身體半側癱瘓,由其是手部肢體控制困難,導致生活上諸多不便。因為肢體僵硬、手指頭緊握蜷曲狀態,經常讓患者感到無力與沮喪,對此,職能治療師指出,這類型的患者可以配置「動態副木」來促進手部功能的恢復。 中樞神經、周邊神經疾病 易致手部無法...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賴以玲/桃園報導】退休後買塊地,種種菜,過著「拈花惹草」的生活,這是許多人開展人生下半場的夢想。不過,醫師提醒,土壤中藏有隱球菌等眾多病菌,一旦免疫力下降時,如不慎感染病菌,可能帶來致命風險。 頭痛發燒誤以為感冒 腦電波發現腦功能異常 一名60多歲婦人,最近常常感到疲倦、整天迷糊、頭暈...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