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快速阻絕疫情傳播鏈 北榮大規模採檢經驗談

快速阻絕疫情傳播鏈 北榮大規模採檢經驗談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賴欣平報導】臺北榮總團隊自今年五月全台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多次接下指揮中心指派任務,由臺北榮民總醫院副院長陳威明領軍,針對群聚感染事件進行大量採檢,屢次任務皆刷新台灣快速採檢之規模及效率。陳威明副院長回憶這一路從零經驗到熟練的過程,將成果歸功於全體同仁,表示「同島一命,唯有團結才能撲滅新冠疫情這把火」。

快篩偽陰性風險較高 陳威明:提升PCR效率做直球對決!

新冠肺炎快篩有檢驗時間短,能快速得到結果等特性,常被用在大型群聚事件或監測匡列者等情形,但其準確性較PCR檢測為低,可能會出現偽陽性、偽陰性個案。

陳威明副院長強調,醫學中心出入人口多又雜,最需重視「準確性」。為避免快篩偽陰性帶來的風險,在京元電子群聚事件爆發前,北榮即已超前佈署,積極研究「池化核酸檢測(pooling PCR)」,且一再地反覆測試,只為提升檢測量能同時又不失其準確性,至今年四月時檢測量能已從原本的一日2000份檢體提升到8000。

京元電子群聚事件首次出動 氣溫炎熱成最大考驗

因有大量進行PCR的餘裕,陳威明副院長也向指揮中心通報北榮目前有技術可支援,必要時可提供協助。沒想到這一天來的非常快,隨即接到京元電子5000人大規模採檢任務。所有人同時面對第一次,從事前場地勘查、研擬動線、池化核酸檢測皆已訓練完備,醫檢資訊部甚至立馬研發出一套「條碼報到採檢」系統,以期有效提升採檢效率。

採檢當日上午還算順利,為達到最大效能,陳威明副院長將12條採檢線全開,3位醫護同仁一組,全副武裝包含防護衣、隔離衣、頭套、面罩、N95 口罩、手套及鞋套,包得密不透風,唯一沒考慮到的就是當天35.5度的高溫!

一個多小時後,陸續有同仁出現中暑徵兆後,緊急調整隊形且增加備援人力,若前線出現不適症狀立即輪替,整個過程北榮團隊沒人喊累,大家都想在最短時間阻斷病毒傳播鏈,保護自己的家園,陳威明副院長表示十分感動。

北農PCR專案 嚴苛環境磨練採檢經驗

7月初,北農濱江果菜市場爆出群聚感染,北榮醫護團隊凌晨4點拂曉出擊,採檢環境相較以往更加嚴苛,現場沒有冷氣、沒有廁所,僅能在水果堆裡隔出一塊採檢區。

陳威明副院長分享,此次經驗給北榮團隊很大的收穫,不僅成功累積實戰經驗採檢速度也越來越快,將團隊分為兩梯次輪班,每輪一小時便交換休息,確保人員可以及時補上,「縱使最偏僻的地方,只要給我一塊地就能把採檢任務完成」。


快速阻絕疫情傳播鏈 北榮大規模採檢經驗談

▲北農濱江果菜市場採檢區

齊心抗疫 醫界共享經驗更是關鍵

陳威明副院長指出,醫學中心最大任務還是治療重症病患,雖然面對大規模採檢任務,北榮總是做足準備,但最重要的還是需將過往大規模採檢經驗、檢測方式與各大醫院分享,未來若是再碰到難關,全體醫界可以齊心協力在最前線對抗疫情。

【延伸閱讀】

心臟病發作是什麼感覺? 只有突然、劇烈的擠壓胸口痛? 

忽略骨折風險、難防骨質疏鬆症?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153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為幫助有復健需求的病人能加速復原成效,奇美醫學中心引進「穿戴式上肢遠端復健機器手」,可望在新科技協助下嘉惠有復健需求的病人。奇美醫學中心復健部職能治療組組長池昭眉指出,中風病發後的半年是復健黃金期,若能配合醫囑復健就能降低後遺症,但因復健是辛苦過程,許多病患因情緒等因素...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全台醫療量能上緊發條。由七家醫院組成的醫品病安聯盟舉辦年度成果發表會,分享中小型醫院在有限的人力、空間及資源下,透過緊急應變機制、強化感染管制作業、協助社區疫苗施打及促進員工復原等措施,保持一定照護量能品質,確保民眾健康,完成區域防疫守門員的任務。...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36歲許小姐日前覺得開車時看不到對側和隔壁車道的來車,半夜起床上廁所也會有看不清楚的情形,於是至眼科看診。醫師檢查眼底發現許小姐的視網膜有很多色素斑點沈積,利用最新的視網膜電位圖確認她罹患了「視網膜色素病變」,也就是俗稱的夜盲症的一種。視網膜電位圖 診斷各種視網膜疾病新...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詩茜/綜合報導】64歲胃食道逆流女性病患被症狀困擾已長達10年,晚上睡覺時一躺平,胃酸就逆流上來,很難入睡,半夜也常被自己胃酸逆流沖到喉嚨而驚醒,影響睡眠品質。雖然在胃腸科安排了多次胃鏡檢查,都說是逆流性食道炎,醫師處方了被稱為胃食道逆流特效藥的質子幫浦抑制劑給她,效果依然不佳。後來...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