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思覺失調症特展 盼社會理解助就醫

思覺失調症特展 盼社會理解助就醫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20歲的小星有時會聽到旁人聽不到的聲音,或作出奇怪的舉動,同學們因此對她投以異樣眼光。這樣的狀況讓小星感到害怕、混亂、困惑,幸好有家人的陪伴、帶她主動就醫,讓她在確診為「思覺失調症」後,積極穩定接受治療,與症狀和平共處。 

這是今(107)年12/10至12/14於臺中市政府文心樓中庭展出的「思覺失調症特展」繪本故事內容,改編自美國的真實病友故事。其實,臺灣也有許多和小星一樣的病人,有些病友卻因汙名化、害怕他人異樣眼光而耽誤就醫時機。

思覺失調治療進步 服藥能回歸日常生活    

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賴德仁說明,思覺失調症是腦部疾病,每100人中就有1人為患者,其「思考」與「知覺」功能失調 ,可能導致幻覺、妄想等症狀;現今醫療發達,已有良好藥物可控制症狀、避免復發。患者只要規則用藥、穩定治療,就能維持日常生活狀態,回歸家庭。 

錯誤迷作祟 5成患者不敢就醫 

根據台灣精神醫學會與康復之友聯盟2017年調查 ,大眾對於疾病仍有錯誤迷思,認為思覺失調症患者「無法見人」、「具有危險性」及「無法工作」。對應病友調查發現,近5成思覺失調症病友不敢讓他人得知罹病、擔心告知外人精神問題對自己不利、求職時曾遭拒絕或歧視。另外更有約5成病友因罹病感到自卑、認為病情會阻礙其社交生活。 

社會對思覺失調症常見汙名化如稱患者為「怪人」、「不定時炸彈」,造成病人、家屬蒙羞,甚至會阻礙就醫。 

媒體汙名化嚴重 醫師籲社會友善包容 

賴德仁理事長表示,偶發個案往往被媒體誇大渲染,其中多未確診,更未接受治療。實際上,思覺失調症的患者受幻覺、妄想影響,大多數患者因感到不安而會退縮、怕人,他強調,犯罪行為混合生物、社會心理與情境等眾多因素,罹病不代表是不定時炸彈、或有暴力傾向。 

患者只要經過積極治療後,暴力風險下降、已無攻擊性。加上持續性的社區追蹤與復健治療更能有效提昇病患的職業功能與社交能力,研究發現5成病友可持續工作,更有約2成能從事全職工作 !呼籲患者與家屬,勇於面對疾病,不耽誤治療,而社會更應用友善、關懷眼光以對。

以展覽為起點推動疾病去汙名化 鼓勵親友陪伴就醫 

為促進民眾認識思覺失調症,台灣精神醫學會攜手康復之友聯盟,推出「還想牽著你的手-思覺失調症特展」,於12/10在臺中市政府文心樓中庭正式展開為5天的展覽,免費入場,歡迎民眾前往觀展。
康復之友聯盟理事長李麗娟指出,思覺失調症患者生活在幻覺與妄想等病症下、備感壓力,很需要親友的陪伴,但污名化卻阻礙其社交生活,讓他們在對抗疾病時孤立無援。若有親友為病友,請鼓勵其就醫,給予陪伴與支持,這也是協助病友積極治療很重要的一環。正確認知思覺失調症,能消弭社會大眾的偏見與疑懼,也讓病人與家屬在更多的支持與鼓勵下,能有接受治療與復健的勇氣與信心。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0529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梁以辰報導)基於「疼惜我們的孩子、共創美好的未來」的理念,「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兒童發展評估療育中心」已遷移至北市聯醫院本部一、二樓,不但空間加大,而且還朝向e化發展;該中心主任何淑賢表示,近年並提倡「以家庭為中心」的療育取向,希望能將早期療育導向生活化、居家化,並同時強調家長參與。 ...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余秝潾報導)現代人多外食,導致飲食攝取不均,經常是多魚肉少蔬果;營養師指出,外食族常有三多飲食危機,也就是鈉多、加工食品多、飲酒多,因而容易出現水腫問題,平常可以攝取紅豆、薏仁等富含維生素B群、鉀、鎂的天然食材,來幫忙強化體內的代謝循環。調查資料顯示,20歲以上國人每天至少一餐外食...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一名93歲的老翁,十年前因骨質疏鬆造成脊椎骨折,最近卻出現劇烈疼痛無法行走,嚴重影響生活,因而就醫診治。負責收治這位患者的嘉義長庚醫院神經外科楊仁宗教授表示,脊椎骨折對於老年人而言,是一種重大傷害,且患者年紀較長,使用傳統手術治療風險較高;因而建議藉由神經節阻斷手術,再...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胃痛、胃脹氣發生時,許多人會選擇吞顆胃藥,以為抑制過多的胃酸就能解決問題;其實,胃藥僅能中和胃酸,長期服用不僅傷胃,更影響各器官的功能運作。中醫師指出,胃酸過多代表腸胃的血液循環差,導致食物滯留時間過長,胃酸自然分泌過剩,要從改善腸胃氣血著手,才能常保腸胃健康。根據IM...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