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恐怖情人不一定會打人! 心理師教你看懂「隱藏訊息」

恐怖情人不一定會打人 心理師教你看懂「隱藏訊息」

【健康醫療網/記者賴欣平報導】「我男朋友只是講話難聽,但他不會打我!」「我老公在外面工作很辛苦,說話大聲一點很正常」,你是否也曾有過這些想法,或常聽見類似話語出現在與親友的對話中?諮商心理師全聯會常務理事胡延薇提醒,所謂的家庭暴力及親密關係暴力,並非單指肢體暴力,有許多人可能正在經歷長期言語霸凌或精神壓迫這些暴力行為而不自覺。 

以「關心」來包裝 精神壓迫常有意無意被忽略

不像肢體暴力可以驗傷、有明顯證據,語言霸凌及精神壓迫不易驗傷,且在報案或提告時若未提供有系統性的蒐證,可能反遇上更多困難。再加上社會文化常常「勸和不勸離」,使受暴者有相當高比例去合理化對方的言語及精神暴力行為,也因此常未被察覺或被忽略。

胡延薇分享,不管是家暴或親密關係暴力,受暴者常因對方是親近的人,而去說服自己接受對方已透露的「隱藏訊息」,例如:需時時報備自己的行蹤、跟誰見面等資訊。而初期施暴者常以「關心」作為藉口,或用「你是我碰過最優秀的人,我怕失去你」等話語來讓受害方卸下心防,進而忽略掉對方已展現的強烈控制慾。

另外還有安全感、信任感及同理心缺乏等,受暴者持續隱忍,直到精神上無法負荷向對方提出時,對方一句:「為什麼過去可以現在卻不行?」反而會讓受害者更加認為是自己的問題。

不離開or離不開 長期關係不正常恐致憂鬱

有的人會好奇,關係不正常為什麼還不提分手?胡延薇解釋,首先要看受暴者自己有沒有意識到,有意識到的人通常可分成兩類:一是已結婚、有小孩,有親情、愛情的牽絆,希望能夠保有家庭完整性,或擔心通報後對施暴者不利,因此選擇隱忍。另外如果對方是家中經濟主要來源者,也可能成為受害者隱忍的因素;二是未結婚的情侶,通常初期都會將愛情放在首位,期待能用愛來感化對方。而有些個案是礙於面子問題,不想讓別人認為自己眼光不好,因此選擇隱忍,導致演變成「歹戲拖棚」的局面。

若沒有意識到自己正處於不正常的關係,胡延薇指出,這類受暴者通常要到情緒已受影響,例如要與施暴者見面就會開始緊張,或出現冒冷汗、心悸、緊張、睡眠障礙等焦慮反應且越來越明顯,才會察覺不對勁。其中,少數人即使出現類似情形,也不會跟旁人求救,仍持續合理化施暴者的行為,進而惡化成憂鬱傾向。

暴力行為前、中、後 受暴者「這幾點」自保

如果已知對方曾有過暴力行為或暴力傾向,胡延薇強調,由言語、精神暴力演變成肢體暴力也不無可能,因此「自保」相當重要,平時可視個人情形培養下列習慣或做自我演練:

(1)如何察覺對方情緒並停止持續激怒對方。

(2)若有肢體上的衝突,要保護哪些身體重要部位。

(3)設想如何在安全情形下錄音、錄影存證。

(4)注意到快起爭執時,盡量讓自己處在周邊有人的狀態。

(5)當發現對方情緒極度憤怒,可以多表現出「我是關心你的伴侶,是願意同理你的焦慮和委屈的人」,避免評論對方的想法是對或錯。

(6)重新審視自己溝通方式是否適當,是否常出現攻擊性言語,因情侶或夫妻來自不同的成長環境,說話的習慣與方式本就不大相同,因此雙方磨合出適合的對話方式,也是經營親密關係的關鍵。

(7)將婦幼防暴專線,社政、警政等求救電話設為方便施打。

(8)讓周邊親密好友或可信任的人了解狀況,互相約定救命訊號,適時求救。

(9)切記「遠水救不了近火」,也建議向距離較近的社區鄰里長求助,萬一發生什麼突發狀況才能及時求救。

胡延薇提醒,受暴者長期壟罩在暴力環境,常常即便離開了該環境,仍會遺留下大大小小的心理創傷,如果已影響到自己的生活,可以藉由心理諮商或是創傷治療協助調整。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受暴者會因過去受到的言語霸凌、精神壓迫,感受到強烈「罪惡感」或對人的「不信任感」,這些都需要及早評估介入,以免發展成心理方面的問題。


【延伸閱讀】

家暴受害者從清醒到逃離 「這幾點」必須知道

有效降低家暴發生機率 從施暴者心理下手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2685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圖片翻攝自今日頭條,下同) 整理:安妮 我和男友偷偷戀愛了2年,卻一直不敢告訴母親。不是因為他不優秀,也不是因為他非常醜陋,而是因為,他是是繼父的兒子。 我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因病過世了。留下幼小的我和年輕的母親。父親去世前,為了給父親治病,家裡已經花光了所有積蓄。父親去世後,下葬費...

閱讀詳情 »

翻拍自笑彈俱樂部   德國體育醫學龍頭艾倫斯特博士發現,所有運動選手中,唯獨馬拉松選手沒有罹患癌症的病例。因此艾倫斯特博士為了找出不得癌症的原因,不斷地研究,結果發現了一項驚人的事實。艾倫斯特博士採集了每天跑步30公裏以上的馬拉松選手的“汗水”,分析其汗水的成份,...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子容整理) 台灣自1993年就已進入高齡化社會,預計2025年將成為每5人就有一位老人的超高齡社會。曾任台灣人口學會理事長的政大社會系陳信木教授推估,2035年台灣育齡婦女將有4成無子、5成無孫,此數據顯示一人的單戶將會越來越多,台灣也將走向一人的社會。長照儼然已成為台灣家庭肩頭...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 媽媽在哺乳前喝啤酒,真的能讓嬰兒停止哭泣嗎?這是錯誤觀念;台大兒童醫院小兒部醫師李秉穎指出,授乳母親應盡量不喝酒,即使要喝,每天也不應超過每公斤0.5公克的酒精,以一位60公斤的媽媽來說,約兩瓶罐裝啤酒,且喝完後也必須間隔兩小時以上才能餵哺母乳。 嬰兒無故大哭 恐是嬰...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