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恐怖!減肥吃「阿勃勒果實」恐害肝毒性 台灣下令禁止製造輸入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有些保健食品成分看似能幫你瘦身、減肥、清宿便,實則可能害慘你!食藥署今(12)日正式公告,將從明年7月1日起,全面禁止近來頗為流行的阿勃勒果實不得作為食品原料使用,因為這款愛美人士眼中有清瀉效果的食品,吃多了恐害肝毒性傷身。

食藥署正式公告訂定「阿勃勒(Cassia fistula L.)果實之使用限制」,規定自2022年7月1日起,阿勃勒果實不得作為食品原料使用。

阿勃勒又名「臘腸樹」,過去為食藥署「可供食品使用原料彙整一覽表」之「草、木本植物類(1)」品項,允許其果實部位可供茶包、膳食調理包原料或經萃取後作為飲料、錠狀、膠囊狀、粉末狀、顆粒狀等食品之原料,但食藥署重新評估之後,認定阿勃勒果實具食用危害性,決定禁用。

食藥署食品組簡任技正周珮如表示,阿勃勒果實所含活性成分主要為羥基蒽類衍生物(hydroxyanthracene derivatives),國際間已有相關科學研究報告指出,長期食用含羥基蒽類衍生物的食品或膳食補充品,具有安全上之疑慮,長期吃有肝毒性問題。

周珮如指出,目前國內的阿勃勒果實產品多為自國外進口的助排便保健食品類產品,因為羥基蒽類衍生物有促進腸胃蠕動、清瀉效果,而被民眾視為瘦身、減肥、清宿便的聖品。

周珮如強調,依據目前可獲得文獻,無法訂定羥基蒽類衍生物的每日安全食用量,食藥署經與專家學者討論之後,認為如果要幫助排便,透過多攝食膳食纖維等即可,因此將限制阿勃勒果實自2022年7月1日起,不得繼續作為食品原料使用。

食藥署表示,新制生效後,在國內即不可以使用阿勃勒果實製造食品,至於進口產品輸入日期早於本規定生效前者,得繼續販賣至其有效日期屆至為止。規定正式生效後,經查獲食品所使用的原料不符合相關規定者,得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48條規定,處3萬元以上300萬元以下罰鍰。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印「毒」擋不住!境外+4全從印度來 同一班機2天已5人確診

社區感染來了!揪出新北、宜蘭6不明染疫 歸功2急診醫「獎萬元」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攝護腺是男性獨有的器官,大部分的年長男性都會經歷攝護腺肥大帶來的不適,但攝護腺到底有何用途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泌尿外科黃建榮醫師表示,雖然一般人摸不到、看不到、也感覺不到攝護腺的存在,但攝護腺卻是製造精液的重要成分之一,同時也有助於男性賀爾蒙生成,還有助於排尿與射精的功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喔...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秋冬專案12月1日已經上路,民眾進出8大類場所強制戴口罩,但中央還沒開罰,已經有民眾在通訊軟體及社群媒體流傳「好多人因沒戴口罩,警察於某超商門口開罰單3千元」的訊息,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趕緊跳出來澄清這是假訊息!反而民眾若轉傳有關疫情的謠言或不實訊息,有可能吃上最高...

閱讀詳情 »

《特管辦法》開放後,首度用自己脂肪幹細胞治療慢性傷口的八旬、六旬高齡病患,復原良好,開心出席記者會。 ▲三總外科部主任戴念梓(左起)、三總院長王智弘、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訊聯生技董事長蔡政憲。 匯流新聞網記者李映萱 / 台北報導 三軍總醫院、訊聯(1784)今(2)日舉辦「再生醫學-幹細胞治療傷口」記...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廖笠維/台北報導 今年在COVID-19的影響下,台灣的醫藥科技研發能量,永信集團專注本業重視研發、堅持品質,行有餘力積極回饋於社會公益。尤其,厚實國內醫藥科技研發工作、鼓勵醫藥科技人才之發展,漸漸在國際間嶄露頭角。 本屆「永信李天德醫藥科技獎」,延續此優良傳統,經初、複審之嚴謹審查...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