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情緒盪鞦韆 雙相症要如何確診?

情緒盪鞦韆 雙相症要如何確診?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躁起來時,很容易跟人起衝突,得罪很多人,還跟教授對罵,後來,研究所就退學了;也常跟家裡人吵架,就莫名其妙,看什麼事都不順眼。」「參加了盪鞦韆團體,才了解自己情緒起伏的問題所在。現在知道除了藥物,自己也要有健康的生活作息、適當處理情緒波動與人際關係,整體情緒就會較穩定,也比較不會被這個病帶著走,失去自我跟人生」。

雙相症確定診斷平均要花7~12年

成大醫院兼任護理督導長、成大護理系林靜蘭副教授指出,雙相症通常初發於青少年期及成年早期,終身盛行率約2~6%,但可能被低估,因為確定診斷平均要花上7~12年的時間,不少患者終生被診斷為思覺失調症或重鬱症。

經歷情緒起伏困擾衍生各層面問題

林靜蘭副教授表示,雙相症會有情緒失調、衝動表現、人際關係障礙、持續憂鬱等表現,其病程呈現高度復發性、慢性化,容易合併其他精神疾病,患者常在緩解與發作交迭間經歷情緒起伏的困擾,衍生人際、學業、職業及家庭層面等問題,如低學業成就、高自殺率、高離婚率及犯罪率,並衝擊其生活品質。

穩定日常生活節奏可增進情緒穩定

研究顯示,雙相症的病因是與遺傳、神經發炎反應和社會節奏失衡的彼此惡性循環所致。情緒疾患病因理論之一的「社會時鐘理論」,指出內在生理節奏及外在生活節奏的失衡,為情感性疾病惡化的重要因素。實證研究亦發現,晝夜節奏紊亂會干擾血清素及多巴胺迴路而引發情緒起伏,而且「負向的疾病觀感」常導致雙相症患者不願接受照護,不願遵囑服藥的比例甚高,且停藥後再發病的風險逐年提高,病人功能退化、再住院的風險及醫療照顧的成本也跟著增加;因此,穩定的日常生活節奏可增進情緒穩定。

維持期透過心理社會治療

而要改善雙相症病人遵囑治療的意願,得從改善其疾病觀感著手。林靜蘭副教授表示,病人在急性期以精神藥物治療為主,但後續維持期則應透過心理社會治療,以有效協助該病人規則服藥及處理情緒起伏問題,減少情緒症狀發作。

控制自己情緒盪鞦韆

成大醫院為雙相症病友所提供的「盪鞦韆團體」,即為其中一種有效的心理社會治療模式;林靜蘭副教授指出,運用基因與環境互動關係的實證知識,教育與鼓舞嚴重情緒困擾者控制自己的情緒鞦韆,其中有關健康節奏的實證知識,包括適當的人際界線、情緒管理與健康生活作息,亦有助於一般民眾平時保養其健康情緒。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1583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郭庚儒報導)卵巢腫瘤竟「失而復得」?一名50歲婦人,1年前發現卵巢內有顆3公分的腫瘤,數月後到某診所追蹤卻不見了,她以為病灶消失頓時放下心;沒想到1年後,因身體不適再度回診時,卻發現腫瘤長達10公分,經切片檢查確定為惡性,最後將腫瘤與兩側卵巢、子宮一併摘除。收治這名患者的光田綜合醫院婦...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張郁梵報導)結婚生子,是不少人一生的心願,然而,對於不孕的夫妻來說,要生個可愛的小胖娃似乎比登天還難。幸好生殖醫學技術不斷進步,新型長效型排卵針更可大幅提升不孕婦女懷孕的機率;根據國健署統計,近15年來試管嬰兒懷孕率已上升至37%,活產率也將近30%,想生孩子再也不是夢了!不孕症基金會...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李義輝報導)每到金鐘獎、金馬獎頒獎典禮,星光大道上女星總是絞盡腦汁,讓自己的穿著成為吸睛焦點,登上新聞版面。之前蕭淑慎的搶鏡深V露臍黑禮服就令人印象深刻,成為全台話題!許多女性都渴望擁有完美的胸型及事業線,無奈天生條件不足,便希望藉由整形外科的技術替自己「加工升級」,隆乳進而成為目前醫...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張郁梵報導)糖尿病為國人十大死因的第5位,國民健康署調查顯示,國內20歲以上民眾高血糖盛行率為8%,以此估計,目前約有150萬名20歲以上民眾患有高血糖。根據研究,糖尿病患一生中,約有高達25%的機會發生足部潰瘍,甚至因此截肢。國健署因此提出「一檢 二顧 三控制」的防失「足」妙方,呼籲...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