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失明不等於失能! 低視能門診助重見光明

失明不等於失能! 低視能門診助重見光明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亭蓉報導)

現代的社會,隨著醫療越來越進步,人們可以活得越來越久,但退化性疾病卻也因此逐漸增加。其中,視覺方面的退化對許多人造成很大的影響,不但會對患者的行動力、日常生活造成衝擊,嚴重者甚至會因此失去工作及穩定的經濟,進而對自己失去自信心。現在有「低視能門診」,能提供患者適當的建議與協助,讓低視能者也能夠利用剩餘的視覺安全自由的過日子。

眼科醫療與重建服務聯結微弱 視障者無所適從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眼科主治醫師郭巾慈表示,有許多低視能患者並不是雙眼完全沒有光覺,但是惡化的視力卻往往讓他們感到徬徨無助,且需長期仰賴他人照顧。而目前台灣視障重建服務的過程中,前端眼科醫療與後端重建服務的聯結相當微弱,視障者往往被宣判眼盲後就不知道何去何從。

透過適當輔具與專業協助 重建自主生活

郭巾慈醫師指出,失明分成很多種,而市面上也有各式各樣的輔具,像是放大鏡、望遠鏡、包覆性濾鏡、點字板、擴視機等,政府都有針對身心障礙者做補助,能夠幫助患者挑選適合自己的輔具,進而重建生活能力。 

了解申請流程 利用政府資源 

郭巾慈醫師也提醒,大多數的低視能患者並不了解一般申請補助的流程。一開始由醫師診斷並開立殘障手冊,再來由輔具評估中心評估,接著拿報告書去區公所身障科申請,最後再拿經費去輔具公司購買。

低視能門診 已於今年一月開始營運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已於今年由中興、和平院區發起了一站式服務,結合各種資源,除了有醫師、護理師進行疾病診斷諮詢及衛教的服務之外,另外還有輔具評估師、社工師等專業人員來幫忙患者進行專業的協助與指導,讓患者不用再到處奔波,能夠就近取得各種資源。郭巾慈醫師強調,很多疾病造成的失明其實是慢慢退化的,不能等待視覺功能惡化之後再做重建,應該要針對不同程度的視障者進行不同的協助與幫忙,才能及時的達到復健效果。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1609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第765例紐西蘭機師新冠個案,讓國人突然了解機組人員居家檢疫時間有「優待」,媒體報導,桃園機場捷運要求機組人員,必須持有健康證明書才可搭車,中央流行疫情指揮官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目前了解應該是這樣;另外,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再強調,如果航空公司沒有辦法把外站管理好,「優...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國健署建議,寶寶滿6個月大時,就可以添加副食品,一般建議,從單一穀物類的米精或米粉為主,藉此訓練孩子的咀嚼和吞嚥能力,但令人擔憂的是,消基會日前抽查市售20件幼兒米製食品,其中4件重金屬鎘超過3至7倍。 消基會抽查市售幼兒米製食品 重金屬鎘超標令人憂心 消基會抽驗發現...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72歲苗女士胃口超好,不挑食,家裡剩菜幾乎都是她負責吃光,去年食慾明顯變差,一吃就飽,持續3個月,原本圓潤福氣的臉龐消瘦許多,就醫發現,她竟是末期胃癌合併肝臟和淋巴轉移。 多年來,我國胃癌發生率和死亡率皆居高不下,平均每年胃癌新增人數都維持在近4,000人左右,108...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