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常有眩暈發作!? 周邊動脈阻塞機會大增

常有眩暈發作!? 周邊動脈阻塞機會大增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高溫天氣,不少人出現頭暈症狀,但可別以為是中暑了,若經常發作得小心周邊動脈阻塞!

眩暈來自微血管循環不佳

大林慈濟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暨睡眠中心主任黃俊豪表示,眩暈症狀大多是內耳的前庭半規管微血管循環不佳所引起,而周邊動脈阻塞疾病是中大型的血管循環不佳所造成。所以,當眩暈發作了,表示人體的微血管已經出了問題,慢慢人體內的中大型血管也會開始出問題。雖然耳鳴或突發性耳聾,也常是內耳的耳蝸微血管循環不佳所引起,但耳鳴或突發性耳聾的成因也有可能與噪音傷害,病毒感染等其他非血管因素所造成,所以,耳鳴或突發性耳聾與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的關係,就比較不明顯。 

暈眩症發作 跟動脈阻塞有關係

黃俊豪以臺灣健保資料庫進行分析,針對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探討以前是否有眩暈,耳鳴,突發性耳聾等問題,長期追蹤十年後,發現有眩暈發作的病人,未來得到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機會是沒有眩暈症人的1.12倍。此一研究成果今年已獲國際知名期刊 [PLoS One]刊登。 

黃俊豪醫師在門診中發現,許多病患常有眩暈、耳鳴、突發性耳聾等問題,這些症狀多是內耳或腦幹的微血管循環不佳,及病毒感染復發引起,尤其在天氣變冷時更為明顯。根據以往的研究顯示,眩暈患者未來發生腦中風的機會有增加的趨勢,但與心肌梗塞或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的關係,以往並不清楚。另外,耳鳴或突發性耳聾,與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的關係,也未曾被報告過。 

健保資料庫統計 暈眩多來自動脈阻塞

黃俊豪醫師從臺灣健保資料庫中,追蹤2006到2010年間被診斷為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的5340位患者,年齡從20到79歲,使用三倍對照組,回朔最多十年,發現有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的病人當中,12.7%有眩暈,6.7%有耳鳴,0.3%有突發性耳聾。在對照組裡,10.6%有眩暈,6.1%有耳鳴,0.3%有突發性耳聾。

研究中校正過年齡、性別、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症、腎臟病、高血脂、高尿酸、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等因子後,發現有眩暈的病人,未來得到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機會是沒有眩暈者的1.12倍,其中女性較高,是1.15倍,而眩暈的男性未來得到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機會並不會顯著上升。至於,耳鳴或突發性耳聾,並不會顯著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的機會。 

前庭性頭痛造成眩暈 嚴重腦中風

黃俊豪指出,良性姿勢型眩暈為最常見,與內耳、血管不正常收縮、抽菸、用力打噴嚏或頭部外傷有關,經簡單治療及休息後很快就會好。前庭性頭痛這類的人在年輕時就常有頭痛問題,因後腦血管不正常收縮,大腦神經過度敏感,慢慢就併發眩暈發作,治療上以藥物、睡眠、止痛藥、血管放鬆藥,避免吃巧克力、起司、咖啡。基底動脈循環不全,常與頸椎退化、後腦血管動脈硬化相關,易造成腦幹及內耳循環不良而產生腦中風。

另一種前庭神經發炎,為體內皰疹病毒復發,因太累、壓力大、睡不好、免疫力下降等產生,經藥物治療休息可恢復。梅尼爾氏病也是與體內病毒復發有關,內耳發炎積水,治療上避免壓力過大,失眠。他呼籲,眩暈與後腦及內耳循環不好相關,所以有眩暈的人要小心,最好找專科醫師積極治療,才能避免未來發生中風、心肌梗塞、動脈硬化等危害。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4999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初秋,早晚溫差大,因咳嗽求診的民眾大幅增多。中醫師表示,秋季咳嗽易傷肺,保健秘訣在於養肺,依據中醫食療,需視咳嗽證型搭配作用不同的茶飲,可緩解和預防秋燥乾咳,讓喉嚨不癢癢、說話不卡痰。 台灣基層中醫師協會理事長、開業中醫師陳潮宗指出,時序進入秋天,常有民眾因呼吸道表面黏膜不夠濕潤而出現乾咳,其中又可...

閱讀詳情 »

夏天明明待在冷氣房裡,只是搬個微重的物品,但突然身體有時就熱起來,且一熱起來,胸口、脖子、臉部、頭皮,就會開始發紅發癢,出現極癢或帶有灼熱感的浮腫起來的疹塊,或者覺得腸胃絞痛,一搔抓就會出現明顯浮腫的抓痕。皮膚科醫師表示,你可能是「熱過敏」發作,有一些小撇步能幫您緩解以及預防。 熱過敏皮膚搔癢、針刺...

閱讀詳情 »

減肥,不論「少吃、多動」都會面臨到減重停滯期。醫師表示,減重停滯屬正常的生理自我保護機制,一般來說,當減掉體重10%時,大多會遇到停滯期。但若體重停滯超過2個月,建議應重新檢視減重計畫,利用4錦囊突破體重停滯。 臺灣肥胖症衞教防治學會常務理事、肥胖專科醫師劉伯恩指出,減重停滯期屬「生理回饋」現象,也...

閱讀詳情 »

有長期經痛,甚至性交疼痛、慢性骨盆腔疼痛等不適症狀,以及造成不孕等情況,不要輕忽,應該至婦產科詳細檢查。1名 25歲的許小姐,經期時經常下腹悶痛,某天在經期前突然急性下腹劇痛,緊急至醫院求診,診斷為良性罕見的「息肉樣子宮內膜異位症」。 有長期經痛,甚至性交疼痛、慢性骨盆腔疼痛等不適症狀,以及造成不孕...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