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感冒沒胃口3個月?就醫竟是胃癌末期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感冒沒胃口3個月?就醫竟是胃癌末期

老是沒胃口,可能是胃癌警訊!72歲的苗媽媽一向胃口很好,但去年突然食欲下降,原以為是感冒所致,但症狀持續3個月,家人驚覺有異,就醫竟確診為末期胃癌合併肝臟和淋巴轉移,隨後接受針劑化療卻出現手腳腫脹、噁心嘔吐等副作用,且很快復發,嚇得苗媽媽不敢再接受治療。所幸經醫師建議使用新一代健保口服化療藥,讓她重拾治療勇氣。 

十大癌症常客!每天6.5人死於胃癌
胃癌常年居國人十大癌症之列,發生率和死亡率不低,根據衛福部統計資料,近五年來,每年胃癌新增人數近4000人左右,而最新公布的108年國人十大死因資料,胃癌共奪走2379人生命,平均每天有6.5人死於胃癌,顯示胃癌防治亟需各界重視。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萬芳醫院癌症中心顧問醫師賴基銘教授表示,胃癌是一種可預防的癌症,過去台灣胃癌的發生率逐年下降,30年來降幅超過四成,十大癌症排名也從30年前第五,降至最新統計的第九位。胃癌與飲食習慣、胃幽門螺旋桿菌等密切相關,如果平時能減少攝取醃製、煎炸、燒烤和煙燻類食物,遵循「高纖、低脂、天天蔬果彩虹579」的原則,同時避免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就能降低罹患胃癌的風險。

莫名變瘦別高興!6成確診已是晚期
除了正確飲食和衛生習慣,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主任趙毅指出,胃癌早期症狀,例如食欲不振、吞嚥困難、消化不良等,跟胃炎、消化性潰瘍或腸胃功能障礙十分類似,一般人容易輕忽,加上國人較少照胃鏡檢查的習慣,因此,近6成患者初次診斷即為晚期胃癌。另外,體重下降也是晚期胃癌的常見警訊。 

值得注意的是,晚期胃癌患者由於癌細胞轉移,無法手術,主要靠化療續命。趙毅表示,臨床發現,患者在接受前線針劑化療時,容易出現厭食、噁心、腹瀉、體力虛弱、手足症候群、皮疹、心悸、胸悶、肝功能異常、白血球或血小板下降等副作用,因此影響後線治療的意願。慶幸的是,政府接軌國際,將新型口服化療藥納入健保,讓晚期胃癌的後線治療有新武器。

新型口服化療藥納健保 助病友保有生活品質
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腫瘤免疫治療中心主任陳明晃指出,健保新給付的新型口服化療藥物,主要由一種有效成分和一種保護成分所組成,有效成分能直接嵌入癌細胞的DNA,造成DNA損傷,進而抑制癌細胞生長;保護成分則可以保護有效成分不被體內酵素分解,強化其抑制腫瘤的能力。

陳明晃表示,研究發現,晚期胃癌患者在針劑化療失效後,改用新型口服化療藥物,不僅可讓超過4成的病友控制疾病不惡化,幫助延命,還能幫助維持良好的日常體能表現和活動度超過4個月,病友可以自由走動,甚至從事一般家務或辦公室工作,保有較好的生活品質。另外,患者也因為口服劑型方便,不用住院打針,更願意使用。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優活健康網》官方網站;《優活健康網》官方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本土疫情升溫,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部立桃園醫院群聚感染事件再新增2名確診者,分別是該院出院病患案889,與該案之同住家人案890,其中案889所在的12A也從原來的「綠區」改為「紅區」,先前在此區採檢過的醫護召回重新採檢。對此,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直言,「這很不妙...

閱讀詳情 »

紐西蘭的防疫表現,跟台灣一樣受各國稱讚,不過今天竟然疑似爆出2個多月以來的第一起社區傳染案例。紐西蘭衛生部官員召開記者會,解釋這起社區傳染案例,1名56歲的女性,旅歐返國隔離期間2次篩檢都呈陰性,因此在1月13日隔離期滿回家,沒想到10天後,女子有輕微症狀就醫,於23日確診,令人擔憂的是,她在確診前...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家有新生兒,每個爸媽都希望小寶貝能夠「一暝大一寸」,而新生兒出生後最重要的兩件事情就是「睡覺」和「喝奶」。奇美醫學中心兒科部主治醫師周昀提醒,母乳是足月產的正常新生兒最佳的營養來源,應於出生之後盡速哺育母乳;而根據美國兒科醫學會建議,1歲以下嬰兒都應仰睡,嚴禁趴睡,側...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走路的時候,膝關節總是覺得卡卡?走久了還會覺得痛?這究竟是骨質疏鬆還是退化關節炎,千萬不要傻傻分不清,國內醫師門診觀察發現,不少上了年紀的女性,常把關節問題誤以為是骨質流失引發的,忽略了把握時間就醫治療。 今年57歲的王太太就是一例,體型較福態的她,拖到健檢時才開口問...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