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憂鬱症別亂停藥 英最新研究:超過一半患者復發

憂鬱症別亂停藥 英最新研究:超過一半患者復發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根據《CNN》報導指出,臨床研究顯示,超過一半的慢性憂鬱症患者,若企圖停止服用抗憂鬱症藥物,大約一年後,會再度復發;而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中研究也發現,停用抗抑鬱藥物的患者,其生活品質指數,和抑鬱、焦慮及藥物的戒斷症狀都會更糟糕、更為嚴重,不過,該研究也另外發現「有些人雖然停止服用藥物,卻不會再次引發憂鬱症」,英國南安普敦大學教授肯德里克表示,「這是一個很好的發現,代表未來患者,有權利可以和醫師討論是否該繼續服用藥物。」

勿隨意停藥   56%的人會復發

美國精神病學協會主席阿爾伯特指出第一次罹患重度憂鬱症的人,尤其是遭逢人生重大變故的患者,例如親人去世、生意失敗等等,通常他們症狀在緩解之後,還會再給予藥物治療至少4-9個月。

阿爾伯特接著強調,「如果一個人曾經得過一次憂鬱症,在一生中,發生第二次憂鬱症的機率是50%,如果已經得過2次憂鬱症,則是超過75%的患者會再得到第三次憂鬱症。」超過三次復發的患者,通常會需要「終生治療」。

不過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研究中,其募集478位患者,分別服用四種常見的抗憂鬱症藥物與安慰劑進行對照,其中使用安慰劑的人,超過56%憂鬱症再度復發,而繼續服藥的人則為39%。這也在在證明,停止服用藥物造成復發機率確實提高。

戰勝憂鬱症   我可以這麼做

憂鬱症患者除了服用藥物,阿爾伯特表示,正在療程期間的病患,也可以採取其他方法來改善憂鬱症狀。

保持身體活動:患者可以進行適量的活動,例如每周到公園快走,不僅有助於治療憂鬱症,還能預防復發。

維持社會關係:阿爾伯特表示,努力讓自己不要與社會脫節,可以找親朋好友,或一些社會資源管道,找尋被支持感或歸屬感。或是參與「有意義的活動」,例如做志工、公益活動,人們追求對他們而言「有意義」的目標,對於憂鬱症的治療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尋求心理治療:如果服用藥物卻沒有改善症狀,可以一邊服藥,一邊尋求專業的心理師進行治療,例如「認知行為療法(CBT)」,該療法著重於人的「思維」,可以幫助患者中斷對自己或對他人的錯誤、負面想法,還能夠鼓勵人們用更健康、更積極的心態來面對人生。

除了認知行為療法,阿爾伯特表示,還有「接受和承諾療法(ACT)」,則是讓人懂的「接納」消極的想法並且讓他們真正放下,「與其改變你的想法,不如接受它。要知道負面的情緒終究只是一個想法,現實中並不是自己所想的,那不是真正的自己」。

「人際取向心理治療(IPT)」也是其中一種療法,側重於和人際關係有關的變化,例如失去的重要的親人,或是身份、家庭角色上的巨大轉變,治療師通常會引導患者以不同的方法來面對這些變故,陪伴他們度過過不去的關卡。因此,面對憂鬱症,除了不間斷地服用藥物,定期回診,搭配日常生活中的調整,必然能夠讓憂鬱的烏雲散去,讓太陽重新照亮生病的心房。

【延伸閱讀】

「魔術」融入心理治療 助重度憂鬱症患者走出陰霾

攝取過量糖分 容易引發憂鬱症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153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掉頭髮是一件很讓人頭疼的事情,雖然不是什麼大病,但是,經常性的掉頭髮還是會對我們的身體健康和外在形象產生一定的影響,進而擾亂我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所以,如何阻止掉頭發就成了我們大家所共同關注的事情。 經常掉頭髮怎麼辦 1、改變梳頭的方向 梳發的方向如果保持不變,頭髮縫兒分開的地方,由於常常被陽光照...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台灣長期推動防治婦女受暴的努力,已獲得全球肯定。衛生福利部長邱文達在第67屆世界衛生大會(WHA),以「台灣防治婦女受暴的成果」為題,發表專題演講。他指出,台灣有完善的立法保護婦女,婚姻暴力盛行率約18%,遠低於世界衛生組織(WHO)在全球的統計數字。邱文達表示,台灣早...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郁梵報導)端午節將至,為保障國人飲食安全,食藥署聯合全台各縣市衛生局抽驗乾香菇、栗子、鹹蛋黃、剝殼竹筍、菜脯及蝦米6項粽子常用食材,共計抽驗262件檢體,結果有23件檢驗不符合規定;其中,不合格產品以蝦米比例最高。至於檢驗不符規定的原因,食藥署北區管理中心馮潤蘭主任表示,蝦米二氧...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衛生福利部長邱文達在日內瓦舉行的第67屆世界衛生大會(WHA)演說提出警告。他以國際著名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刊載的一段話提醒所有國家,氣候變遷是21世紀對人類健康最大的威脅,如果我們再不積極因應,各種相關疾病將全面爆發,不僅危害老人、小孩的健康,抵...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