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戴口罩如何避免皮膚不適? 皮膚科醫師教8招改善

戴口罩如何避免皮膚不適? 皮膚科醫師教8招改善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新冠肺炎本土疫情持續升溫,目前全國升級為三級防疫措施,民眾外出必須全程佩戴口罩,也停止室內5人以上,室外10人以上聚會。戴口罩亦成為民眾的日常,有些人長時間戴口罩出現臉部過敏等不適現象,該如何改善呢?

口罩材質  是惹臉部過敏主因

醫用口罩主要可以用來防止微生物、體液及粒狀物質的傳遞,為有效阻擋有害的氣體、氣味及飛沫進入口鼻,結構上由外而內分別為防水層、過濾層及吸溼層等三層。

材質上多以不織布材料為主,而不織布成分通常都含有聚酯纖維聚乙烯或聚丙烯。皮膚科趙昭明醫師指出,一般人對聚酯纖維過敏的機率很低,但有些人屬於敏感肌膚,當口罩纖維材質或口罩摺痕處與皮膚長時間摩擦,就會引起皮膚炎;如果口罩不織布內含有游離甲醛或者是可遷移性的螢光劑,就更容易引起過敏。

正確佩戴口罩 避免皮膚問題有8

1佩戴合格醫用口罩,戴多層口罩容易增加皮膚負擔及臉部壓痕產生,且戴多層口罩而呼吸困難,將口罩拿下來換氣,反而增加風險。

2口罩耳掛彈力帶長時間掛戴會造成耳朵、耳垂掛帶處皮膚勒痛,可用凡士林膏輕塗一層再用紗布墊住耳朵再戴。

3儘量不要把口罩反覆取下及佩戴,並避免用手去摸臉以減少刺激。

4長時間戴口罩時,儘量不要上濃粧或使用太滋潤的保養品。

5口罩有破損、異味或汙損時建議立即更換,以確保隔離效果。

6一般人不需使用N95口罩,避免臉部過度密封造成溼熱紅腫,油脂增加。

7回家後儘快摘除口罩並將臉部徹底清潔乾淨。

8若佩戴口罩產生痘痘、皮膚炎及過敏情況發生,建議諮詢皮膚科醫師。

正確佩戴口罩 出現疑似症狀撥打1922

食藥署呼籲,疫情期間雖然長時間戴口罩可能會引起不適,但為了避免防疫破口,請一定要正確佩戴口罩,「開、戴、壓、密」四步驟不可少,勤用肥皂洗手,如身體不適,出現疑似症狀請先撥打防疫專線1922、聽從防疫人員指示就醫。

【延伸閱讀】

友華捐贈祛痰藥 可助近3300位新冠肺炎病人

牙齒亂等長大再矯正? 醫師籲:『有幾種情況,矯正不能等!』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0463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電視購物台或是廣播電台,常有許多誇大療效的保健食品,民眾買回家食用後,沒療效不打緊,有些久服還傷肝更傷心。衛福部食藥署召開記者會,公布107年違規廣告監控排行榜,第二名就是「芙婷寶」,藥商藥師特別提醒民眾留意誇大不實的保健廣告,提防廠商的銷售手段,更年期的朋友們更要睜大眼睛看清楚,若已出現不適症狀,...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為幫助提升診斷成功率,且縮短民眾等待報告時間,臺北醫院引進新北市最新的640切高階電腦斷層掃描儀,對於早期肺癌、中風、結石或腫瘤、心臟等檢查,比起64切電腦斷層及X光,不僅掃描速度更快、畫質更清晰,且劑量更低,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日前也舉辦「640切超高速電腦斷層掃描...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盈淑報導】現代人三餐在外,加上工作忙碌,一不小心恐讓肥胖找上門。根據國泰健檢公布2018年9.3萬名健檢人數肥胖盛行率,30歲以上民眾54%肥胖超標,且體脂率男性高於23%、女性27%,其中更發現隨著年紀越大,體脂率越高,70至79歲肥胖為75%位居第一,其次則為60至69歲佔7...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一名81歲女性,有腦中風、膀胱結石、反覆性泌尿道感染及便秘病史,目前有放置鼻胃管、尿管。今年一月初家人發現尿袋呈現紫色而求診。看診後,醫師建議個案每日飲水量2000ml,每天蔓越莓錠2顆。解大便時以清水沖洗,從尿道口往肛門口擦拭。每日2至3次沖洗會陰,並保持會陰部的清潔及乾...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