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手腕痛就是媽媽手? 當心是截然不同的「隔間症候群」作怪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手腕鬧疼痛,一定是俗稱的「媽媽手」嗎?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復健科主治醫師丁睿宇表示,臨床就有不少民眾,在服藥治療後仍然持續疼痛,轉往復健科門診才發現,原來是與媽媽手截然不同的「隔間症候群(Intersection Syndrome)」在作怪。

許多疾病都會造成手腕疼痛,一般人較熟知、俗稱「媽媽手」的狄奎凡氏症也是其中之一,不過,醫師提醒,隔間症候群也會引發相似部位的疼痛,若沒有多加注意,有時不易區分。

丁睿宇說,隔間症候群又被稱為槳手腕、交叉症候群、吱吱手腕等,主要影響手腕背側伸腕肌腱第一與第二隔間,主因是第一隔間的拇指外展長肌及伸拇指短肌在往手部延伸時會跨過第二隔間的橈側伸腕長短肌肌腱,在反覆的摩擦下導致肌腱滑膜炎。

隔間症候群的患者會在手腕橈側莖突疼痛,與媽媽手的位置相近;不過,媽媽手則是上述第一隔間的兩條肌腱產生狹窄性的肌腱滑膜炎造成。

丁睿宇提醒,隔間症候群常發生在需要重複屈曲、伸直手腕的人身上。另外,從事划船、滑雪、球拍運動、騎馬的人也比較容易發生。男、女性並不會有發生率上的差異,而媽媽手較常發生於女性。

值得注意的是,發生隔間症候群的患者,在手腕近端靠近橈骨莖突會有疼痛與腫脹感,按壓也會引起疼痛。且在手腕、大拇指伸直時也會感到疼痛且有摩擦聲。

丁睿宇指出,隔間症候群本身有個特殊症狀就是會有爆裂音的產生,尤其是在手臂旋前、旋後時發出,此點也可以與媽媽手來做區隔,超音波檢查也可以協助診斷。治療則以保守型治療為主,包含休息與活動型態改變,藥物可選擇非類固醇類止痛藥、普拿疼等,民眾只要有手腕疼痛的症狀,接受治療仍然疼痛的話,可考慮到醫院接受進一步的超音波檢查來查明確切的病因。

照片來源:翻攝自Pixabay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陸生」、「小明們」來台解禁有譜了! 陳時中證實雙雙規劃中

瑞德西韋本周發許可證! 國產疫苗「鬆綁限制」拚年底人體實驗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45歲廖先生因工作關係幾乎天天應酬,最近和客戶聚餐時,面對滿桌佳餚卻食之無味,赴醫檢查發現是由於飲酒過量,造成體內維生素A、B12、鋅和葉酸含量不足,而出現味覺異常,經戒酒並補充營養素後,終於能再次嚐到食物的美味,也不敢放肆飲酒了。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鄒永恩表示,患者因長期飲酒,會大...

閱讀詳情 »

海洋性貧血又稱為地中海貧血,是1種遺傳疾病,源自於病人製造血紅素的基因有缺陷,導致造血能力異常。根據疾病嚴重度會有程度不一的貧血及其他相關臨床症狀,包含鐵質沉積、黃疸、生長遲緩、骨骼變形等。重度患者須終身輸血或接受骨髓移植才能維持生命,對病人及家庭造成極大負擔。 台灣帶因者占總人口約6%,相當於1...

閱讀詳情 »

夏天是足部黴菌感染的高峰,不少人愛穿運動涼鞋,以為只要夠通風黴菌就不會找上身,但皮膚科醫師提醒,穿襪子會每天都替換,卻鮮少有人會天天洗運動涼鞋,反而形成適合黴菌孳生的環境,有人因此染上香港腳、灰指甲等困擾。 37歲張先生熱愛跑步,經常報名馬拉松賽事,在雨中跑步根本家常便飯,但因雙腳長期悶在潮溼的跑...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