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打嗝與胃食道逆流有關? 這4種不良習慣可能惹禍

打嗝與胃食道逆流有關? 這4種不良習慣可能惹禍

【NOW健康 編輯部/整理報導】胃腸道中有許多產氣桿菌,這些產氣桿菌消化了葡萄糖、乳糖或食物的殘渣後,即會產生許多氣體。大多數胃腸道內的氣體會往下藉由「放屁」從肛門排出,但部分胃內的氣體則可能會往上從嘴巴排放出來,就是所謂的「嗝氣」或「打嗝」。

 

一般人可能認為打嗝是小毛病,不必太在意,但是,頻繁且音量極大的打嗝,不但容易引起旁人側目,更讓患者窘到都不敢出門,無法有正常的社交生活。台北振興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何愛生指出,打嗝是因為胃及橫膈膜受到刺激而產生劇烈收縮,使得胃內氣體迅速由胃的賁門進入食道,再由口腔排出所引起;由於氣體排出瞬間的爆發力極大,打嗝可能發出很大的聲響。

 

一般人一下子吃得太飽或吃太多辛辣的食物,就可能引發打嗝,這類的打嗝屬於正常的生理反應;但是,當打嗝頻繁到影響睡眠、作息,或打嗝合併胃酸逆流、胸悶胸痛等症狀,以及每天頻繁打嗝超過1周,則可能「病因性的打嗝」,應立即就醫檢查病因。

 

然而,在腸胃科門診中,多數打嗝的病人,約有8、9成以上都和胃食道逆流有關。何愛生指出,打嗝是胃食道逆流的主要症狀之一,如果持續打嗝,加上胸悶、胸部灼熱感(俗稱「火燒心」)、溢酸水、喉嚨有異物感等症狀,尤其逆流而上的酸水「五味雜陳」,令人非常難受,可確診是胃食道逆流作怪

 

「10個做胃鏡的患者中,有8個是胃食道逆流病人」,何愛生指出,近年來這類病患不斷增加,胃食道逆流是標準的現代文明病,固然和民眾的飲食西化有關,例如多吃油炸物、含高油脂食物、甜食、碳酸飲料及辛辣、刺激性食物等,更和生活型態、工作壓力大及肥胖問題息息相關。

 

不過,千萬別被電視上胃食道逆流藥品廣告中愛吃甜食、喝咖啡,但身材苗條曼妙的模特兒騙了。何愛生說,廣告前半段吃甜食、喝咖啡,可能刺激胃酸分泌,導致胃食道逆流,但模特兒的身材和臨床上看到的病人卻是「差很大」。

 

胃食道逆流患者雖然也有瘦子,但仍以肥胖者居多,尤其身體質量指數(BMI)對胃食道逆流症狀與改善程度影響最大,凡是BMI超過25、女性腰圍大於80公分、男性腰圍大於90公分以上者,罹患胃食道逆流的比例越高,胃食道逆流與肥胖呈現正相關,且肥胖對胃食道逆流的影響更勝於飲食種類

 

因此,對於肥胖且嚴重胃食道逆流的病患,減肥為第一要務,一旦患者配合體重控制,病情往往也能有效改善。不過,何愛生強調,胃食道逆流雖然和食物相關,但不良的生活作息,例如過晚進食、吃完後立即平躺或坐著不動以及壓力過大等,才是現代人胃食道逆流病情激增的主因。(文/常春月刊提供)

 

編輯:潘哲宇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相關推薦

生活中心/林彥君報導今(21)日國內新增79例本土病例,自三級警戒以來,連續兩天降到單日百例以下,疫情明顯稍有趨緩,但心情可以放鬆,防疫行動仍不能鬆懈,若不小心確診該怎麼辦?對此,美女營養師高敏敏就透露,掌握飲食「3大營養重點」,就能更快戰勝病毒,幫助康復。高敏敏在臉書粉專「高敏敏 營養師」發文提到...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國內(COVID-19)疫情逐漸趨緩,但防疫刻不容緩!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資料顯示,這波疫情確診者以中高齡族群占比高,且幾乎都有慢性潛伏疾病;除了減少外出、戴口罩及勤洗手,若要提升內在防護;國泰健康管理營養師林怡妏表示,吃進去的營養素絕對是關鍵,提供抗疫3寶「CD...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疫情肆虐!感染的人被隔離,因病住院的也不能有親友探視,見面何其困難!臺中慈濟醫院心蓮病房團隊知道與生命拔河的病人,使用視訊遠遠不夠,護理長黃美玲運用獨特的環境,讓病人與家屬隔窗相望說說話,成了最溫暖的時刻,也看見生命的點點微光。防疫規定 病房無法進行探視有次,家屬堅持要...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詩茜/台北報導】目前國內新冠肺炎染疫致死率已達3.2 %,其中89 %死者超過60歲,研判高齡、慢性病是致死率高的主因。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指出,根據歐洲臨床營養與代謝學會(ESPEN)針對COVID-19感染者的營養管理實用指南聲明,預後最差、死亡率較高者,為免疫功能較差的人;包...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