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找不到肝腫瘤 到底是誰的錯?

找不到肝腫瘤 到底是誰的錯?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靠電腦斷層掃描、核磁共振攝影(MRI),不見得可以找到所有肝腫瘤病灶。一名70歲B型肝炎帶原者到醫院接受核磁共振攝影、MRI,結果發現,肝臟長有兩顆腫瘤,不過到雙和醫院做MRI時,使用肝臟標靶顯影劑,竟發現腫瘤實際上有5顆,醫師當場改變治療策略。

雙和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吳立偉表示,這是他所收治的病例,後來發現患者身上有5顆腫瘤,便馬上進行多針電燒療程,清除所有腫瘤,患者病情獲得控制,至今仍安然無恙。

腫瘤越小、沒血管 越難偵測
吳立偉醫師分析,腫瘤愈小,愈難偵測,國外研究顯示,以早期肝癌為例,精準度較高的電腦斷層攝影(CT)和磁振造影(MRI)相比,1-2公分的肝腫瘤,CT的準確度只有6成;MRI的準確度為8-9成。但如果是1公分以下的肝腫瘤,CT的準確度只有1成;MRI的準確度為3-7成。而雙和醫院的臨床經驗發現, CT和MRI在肝腫瘤的精準度差異約差了30%,主要原因在於,患者接受CT檢查時,呼吸狀況容易影響精準度。

成功大學附設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邱彥程指出,肝臟腫瘤血管如果很豐富,運用CT、MRI診斷,就會比較容易,但若血管不多,靠一般顯影劑很難找到病灶。

術前影像檢查 影響手術成敗
目前醫界對於早期肝癌的治療,除了手術切除,射頻灼燒術也提供另一種選擇,但術前影像檢查會影響手術成敗。當消融範圍過大,容易傷害肝周邊器官、組織;如果消融範圍太小,又容易因為消融不乾淨而造成肝腫瘤復發!消融範圍大小差距約0.5至1公分,這0.5公分就能決定治療成敗,也因此突顯術前影像檢查的精準度有多重要。

此外,肝腫瘤檢查的另一個重要關鍵,就是影像能否找出肝腫瘤旁的衛星結節。邱彥程醫師補充,衛星結節大多很小顆,約0.5-1公分左右,距離主要腫瘤的距離,最多在0.5-1 公分內。但因為衛星結節沒有血管,因此超音波無法照出,MRI的準確度為3-7成,依使用顯影劑不同而有不同準確度。

「如果能提高術前影像檢查的精準度,就能大大提高手術成功率與減少肝腫瘤復發率」吳立偉醫師感嘆道。國外研究顯示,MRI檢查時,若加入肝臟標靶顯影劑,四年後總體存活率和無復發存活率都高於CT,而且也較CT多找出16%的衛星結節。不過要注意的是,極少數的人可能會對肝臟標靶顯影劑產生過敏反應、全身纖維化等副作用。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0094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坊間不少私密處保養產品含化學物質、香精,健康管理師羅明珍提醒,有些化學毒素屬於經皮毒素,透過皮膚進入肌膚,進而滲入淋巴系統、血流系統,對身體造成傷害,特別是女性外陰部等生殖器官,更容易讓經皮毒素趁虛而入。 經皮毒素 很難代謝、排出體外 羅明珍指出,女性外陰部、陰道口組...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各級學校都陸續開學了,為了能讓孩子「高」人一等,家長們都很注重孩子們的營養,尤其是學校裡的營養午餐更是家長關心的部份;不過,營養師建議,孩子要長高,最重要的就是鈣質要充足,而牛奶是鈣質最好的來源。 攝取足夠鈣質學童只有一、二成 很多家長都會煩惱孩子的身高,深怕孩子營養...

閱讀詳情 »

透過代謝,從體內改變自己 要打造能排除癌細胞這種「異物」的身體,最重要的是增強身體的免疫防衛隊,也就是淋巴球和巨噬細胞的功能,才得以發揮人原本具有的自然治癒力。除此之外,不讓有利於癌細胞的毒物進入體內也很重要。「濟陽式飲食療法」並不像舊式醫療那樣,依疾病的性質限制鹽分或蛋白質,或減少熱量之類的做法...

閱讀詳情 »

撰文╱藝嵐 「無情的皺紋,一巡又一巡,歲月染成白雪的頭毛,用盡一生的青春哪守著窗門⋯」,臺語天王陳雷「媽媽的皺紋」是許多人耳熟能詳的曲目,扣人心弦之外也悄悄道出人一生的面容變化。 臉部除了五官外,皮膚會隨時間及身體狀況不同,而出現皺紋、各式斑紋,特別是老人斑、肝斑及老化而出現的鬆弛現象,坊間抗衰老產...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