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找不到肝腫瘤 到底是誰的錯?

找不到肝腫瘤 到底是誰的錯?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靠電腦斷層掃描、核磁共振攝影(MRI),不見得可以找到所有肝腫瘤病灶。一名70歲B型肝炎帶原者到醫院接受核磁共振攝影、MRI,結果發現,肝臟長有兩顆腫瘤,不過到雙和醫院做MRI時,使用肝臟標靶顯影劑,竟發現腫瘤實際上有5顆,醫師當場改變治療策略。

雙和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吳立偉表示,這是他所收治的病例,後來發現患者身上有5顆腫瘤,便馬上進行多針電燒療程,清除所有腫瘤,患者病情獲得控制,至今仍安然無恙。

腫瘤越小、沒血管 越難偵測
吳立偉醫師分析,腫瘤愈小,愈難偵測,國外研究顯示,以早期肝癌為例,精準度較高的電腦斷層攝影(CT)和磁振造影(MRI)相比,1-2公分的肝腫瘤,CT的準確度只有6成;MRI的準確度為8-9成。但如果是1公分以下的肝腫瘤,CT的準確度只有1成;MRI的準確度為3-7成。而雙和醫院的臨床經驗發現, CT和MRI在肝腫瘤的精準度差異約差了30%,主要原因在於,患者接受CT檢查時,呼吸狀況容易影響精準度。

成功大學附設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邱彥程指出,肝臟腫瘤血管如果很豐富,運用CT、MRI診斷,就會比較容易,但若血管不多,靠一般顯影劑很難找到病灶。

術前影像檢查 影響手術成敗
目前醫界對於早期肝癌的治療,除了手術切除,射頻灼燒術也提供另一種選擇,但術前影像檢查會影響手術成敗。當消融範圍過大,容易傷害肝周邊器官、組織;如果消融範圍太小,又容易因為消融不乾淨而造成肝腫瘤復發!消融範圍大小差距約0.5至1公分,這0.5公分就能決定治療成敗,也因此突顯術前影像檢查的精準度有多重要。

此外,肝腫瘤檢查的另一個重要關鍵,就是影像能否找出肝腫瘤旁的衛星結節。邱彥程醫師補充,衛星結節大多很小顆,約0.5-1公分左右,距離主要腫瘤的距離,最多在0.5-1 公分內。但因為衛星結節沒有血管,因此超音波無法照出,MRI的準確度為3-7成,依使用顯影劑不同而有不同準確度。

「如果能提高術前影像檢查的精準度,就能大大提高手術成功率與減少肝腫瘤復發率」吳立偉醫師感嘆道。國外研究顯示,MRI檢查時,若加入肝臟標靶顯影劑,四年後總體存活率和無復發存活率都高於CT,而且也較CT多找出16%的衛星結節。不過要注意的是,極少數的人可能會對肝臟標靶顯影劑產生過敏反應、全身纖維化等副作用。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0094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文/周滋靜 採訪諮詢/好食課(媽咪食課)營養師黃思穎.台北市信義區健康中心合作講師暨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營養師李芷薇 攝影.造型/班尼頓廣告風格寫真 演出/媽咪陳梓柔 均衡飲食以為了讓身體功能正常運作,因此必須攝取足夠的營養素,如: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是很重要的事,特別是在懷孕階段,媽媽必須...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藥太大顆,我吞不下去,可不可以剝半或磨粉呢?」面對許多民眾的用藥疑惑,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藥劑科蘇柏名藥師表示,這個問題因藥品而異,除了一般口服壓製錠可以磨粉之外,其他類劑型設計本就有其特殊目的,剝半或磨粉服用,往往會失去設計此類劑型的「美意」。兩劑型不適合 剝半...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許多耳熟能詳的「肝指數」、「血糖」、「膽固醇」等檢驗項目,全出自醫檢師之手,不僅能幫助醫師診斷病情,也有利後續追蹤和治療。然而,臺灣醫事檢驗產業工會理事長郭沂蓁指出,隨龐大的檢驗量,以及不合理的制度,醫檢師長期面臨過勞處境。她在五一勞動節時向政府喊話,不要再以床位來計算...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翎娟報導】前陣子鬧的沸沸揚揚的「藥價差」議題,很多民眾依然有看沒有懂,究竟藥價差是什麼?中華民國西藥代理商業同業公會榮譽理事長陳世雄博士舉例解釋,健保署類似百貨公司,收載民眾需要的用藥後便訂定統一價格(健保單一支付價),而醫院就像中盤商,民眾是顧客,看病時醫院的醫師開處方給民眾的...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