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抗憂鬱藥物可能引發耳鳴? 專家揭密與血清素濃度有關

抗憂鬱藥物可能引發耳鳴? 專家揭密與血清素濃度有關

【NOW健康 李蔚萱/台北報導】患有中度憂鬱症的小樺(化名),長期以來都服用抗憂鬱藥物控制,病情雖好轉許多,然而近幾個月卻發現開始出現耳鳴,影響日常生活。對此,耳鼻喉科醫師表示,雖然耳鳴多以中老年人為大宗,是內耳血液循環不良,或耳神經退化所引起,但根據刊登在《細胞學報告》(Cell Reports)的研究發現,抗憂鬱藥物也有可能引發耳鳴,不論是甚麼原因引起的耳鳴,都應該及早就醫確認病因,才能在早期接受治療。


耳鳴跟大腦聽覺中樞底部的「耳蝸核」異常有關,有研究團隊發現,當實驗小鼠服用抗憂鬱藥物後,血清素濃度會上升,耳蝸核中的某些細胞卻變得過度敏感,即使在安靜的空間中,耳朵卻感覺有許多聲音嗡嗡作響。因此,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建議,若憂鬱症患者發現服藥後出現耳鳴症狀,應立即與醫師討論,斟酌是否需要換藥,或是搭配服用治療耳鳴的藥物。


李宏信醫師補充,除了藥物影響,還有許多原因會導致耳鳴。包括老化、壓力、疲勞,或是長期處於高分貝的噪音環境中,都是可能引發耳鳴的危險因子。根據臨床經驗,通常40歲以下的年輕患者,耳鳴成因大多是過度疲勞、壓力大、用腦過度,或是在噪音環境下工作等。


耳鳴症狀若不積極治療,若等到耳鳴聲音越來越大聲,頻率越來越密集,且發作時間會越來越長,到最後恐怕會有失聰危機。至於耳鳴發作時間和嚴重程度又可分為5期:


▸第1期:初期患者僅在夜深人靜時,偶爾聽到耳鳴。
▸第2期:白天不會出現耳鳴,但到了夜晚,整晚都可聽到耳鳴。
▸第3期:除了夜晚會聽到耳鳴,白天也會偶爾聽到。
▸第4期:24小時,不分晝夜都會出現聲響。
▸第5期:最嚴重也最危險,耳鳴變成尖叫聲或極大聲響,讓人精神備受煎熬。


李宏信醫師指出,在正常情況下,初期耳鳴的患者,3個月內只要多休息,調整生活作息,清淡飲食,其實大多可不藥而癒。病情超過半年以上的患者,則需耐心服藥6至12個月,病情也可獲得控制。即使是有多年病史的患者,只要耐心服藥1至2年,也都可以得到良好的改善。


李宏信醫師進一步說明,治療耳鳴會先使用血管擴張劑,來打通內耳的血液循環,待血液暢通後,再給予滋養神經的營養劑,活化受損的內耳神經,使其恢復正常功能,避免血管過度收縮,防止內耳缺血、營養失調。其他應配合規律作息、適時舒壓、遠離高分貝音量。


家醫科醫師李政道強調,臨床上醫師會根據造成耳鳴的症狀調整用藥,但要改善內耳血液循環和供血情況,並不如想像中容易,因此要耐心服藥,耳鳴就會逐漸改善。三高患者也要控制好指數,以免使耳鳴惡化。


更多NOW健康報導
▸天熱不敢買香蕉怕熟透、變軟 學會這招保存可以放更久
▸久站腳底起水泡能擠破? 皮膚科醫師示警擠破水泡下場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嚴選推薦:【訂閱】NOW健康 | 頻道 | LINE TODAY

相關推薦

以下圖片/來源 蝦皮味甘、咸、性溫;具有補腎壯陽、理氣開胃之功效。其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礦物質,尤其是鈣的含量極為豐富,有「鈣庫」之稱,是缺鈣者補鈣的較佳途徑。還含有豐富的鎂元素,鎂對心臟活動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能很好地保護心血管系統,可減少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對於預防動脈硬化、高血壓及心肌梗死有...

閱讀詳情 »

翻拍自健康新視界   長期使用窄帶式的胸罩或胸罩尺寸偏小,穿戴過緊,容易導致肌肉過度疲勞,血液循環障礙而發生老化。此外,過緊的胸罩帶限制了呼吸肌的運動,胸廓收縮舒張不暢,從而影響呼吸功能,致使兩肺換氣不足,產生胸悶、氣促等症狀。     但很多人並不知道,胸罩穿不對還...

閱讀詳情 »

現在很多人低頭看手機,或者坐姿不正,很容易肩酸背痛。網上看到一則日本新聞,說只要10秒鐘就可以解除肩頸酸痛僵硬的問題,而且需要工具只是一條毛巾,神奇吧。 影片截圖   方法/步驟 躺在床上,將一條毛巾放入肩膀下。 另一邊的手按壓在敷毛巾那側的肩膀上。 敷毛巾那側的手保持彎曲向上 維持這樣...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1名67歲婦人退休後一直有失眠困擾,一開始以助眠劑入眠,但症狀卻仍未好轉,一度還因為害怕藥物有副作用,擔心影響健康,導致更無法安心入睡;鹿東基督教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張凱茗指出,患者後來接受醫院睡眠中心建議,採失眠認知行為治療後,已逐漸恢復睡眠品質。 解決失眠困擾 找...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