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抗疫回歸正常生活 「中醫大抗冠方劑」降感染風險

抗疫回歸正常生活 「中醫大抗冠方劑」降感染風險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自2019年新冠肺炎發生以來,疫情對全世界產生很大的影響,無論是是日常生活及經濟活動,在在都受到很大的限制與不便。近來新冠肺炎變異株病毒omicron傳染力又倍增,疫情持續有升溫趨勢,再次讓大家的生活又開始蒙受在可能被染疫之陰影中。 

防疫一、二號方 對抗新冠病毒

安南醫院中醫部以黃升騰主任為首的醫護團隊,基於上述理念因而研發防疫一號方及二號方,並且更進一步與中國醫藥大學校長洪明奇院士所率領的中醫大抗冠科研團隊彼此合作,也就是利用分子細胞快篩平台,成功篩選出數種針對不同新冠肺炎變種病毒具有顯著抑制效用的中藥,開發出以玉屏風散為底的「中醫大抗冠方劑」。

黃升騰主任表示,「中醫大抗冠方劑」是由黃耆、白朮、防風、藿香等可固護人體正氣、化濕解毒之藥材所組成,臨床應用上做成茶包形式以方便民眾飲用。

中醫大抗冠方劑 降低病毒感染

細胞實驗結果顯示,「中醫大抗冠方劑」在特定比例濃度下能夠抑制病毒棘蛋白與宿主細胞之ACE2受體結合,降低病毒感染效率,目前已做武漢原型株、英國變種株(B.1.1.7,Alpha)、南非變種株(B.1.351,Beta)及印度非主流變種株(B.1.618)的測試,均可降低7成左右感染率,一一證實「中醫大抗冠方劑」有助阻止新冠病毒侵襲人體,至於感染力極強的印度Delta變種株(B.1.617.2),實驗室日前已取得病毒株,後續成果將會日後發表。

隱性傳播者多 中醫依狀況調整處方

新冠病毒傳染力極強,無症狀或輕症者往往染疫仍不自知而成為隱性傳播者,此為社區感染主要來源。林聖哲院長強調,防疫一號方與二號方及「中醫大抗冠方劑」目前的研究僅止於細胞實驗,迄未進行動物與人體臨床試驗,但研究團隊對其抑制變種病毒株感染率之效果仍深具信心。

最重要地是,防疫一二號方及「中醫大抗冠方劑」之開發非常簡便及便宜,並保持彈性可根據不同狀況來靈活調整,相信可為臨床治療帶來更多選擇性。

【延伸閱讀】

「臺灣清冠一號」缺貨 醫:科學中藥、防疫茶可協防

台灣之光清冠一號治新冠肺炎有強效 預防染疫宜調養脾胃為優先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3599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據《本草綱目》載,豆芽白美獨異,食後清心養身,具有“解酒毒、熱毒、利三焦”之功。 中醫典籍中,更將黃豆芽、綠豆芽分別列為益壽食物的第一名、第六名。 黃豆芽中特別是天冬氨酸大幅度增加,對減少人體內的乳酸堆積,消疲解乏有一定的效果。 豆芽的營養價值很高。比起發芽前的豆子,由於發...

閱讀詳情 »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睡前使用智能手機已經成為了一種普遍的習慣。 有誰沒有在酣然入睡之前的最後幾分鐘裡發送過文本短信或是查看過社交網絡信息呢? 雖然聽起來像是無害的樣子,但在實際上,經常性地在睡前使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或其他任何電子設備會對人的身體健康造成有害的長期影響。 據美國科技博客GigaOm最...

閱讀詳情 »

纏足,又稱裹腳、纏小腳、裹小腳、紮腳(廣東),古代漢族女性的一種習俗。北宋已有纏足,具體始於何時何處不可考,惟認為宋朝人以女子小腳為美,北宋神宗元豐後是開始流行的時期,清末臺灣多數福佬女性仍皆纏足。清末民初,中國人開始認為纏足是陋習,此習俗遂逐漸消失。在廿世紀後期,在華人社會仍能看到一些上年紀的纏...

閱讀詳情 »

纏足,又稱裹腳、纏小腳、裹小腳、紮腳(廣東),古代漢族女性的一種習俗。北宋已有纏足,具體始於何時何處不可考,惟認為宋朝人以女子小腳為美,北宋神宗元豐後是開始流行的時期,清末臺灣多數福佬女性仍皆纏足。清末民初,中國人開始認為纏足是陋習,此習俗遂逐漸消失。在廿世紀後期,在華人社會仍能看到一些上年紀的纏...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