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抗疫防重症,睪固酮也要「超前部署」

抗疫防重症,睪固酮也要「超前部署」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近期國際研究發現感染COVID-19發生重症比例與睪固酮有關,5月在《JAMA Network Open》上的一篇研究報告,以及7月的歐洲泌尿科大會( EAU21 )上發表的研究皆發現,睪固酮越低可能增加男性感染COVID-19重症的風險。泌尿科診所院長李嘉文醫師表示,與健康對照組相比,男性患者的總睪固酮出奇地低,表示睪固酮低下的患者更有可能因COVID-19引發重症,因此提醒國人要注意自身的睪固酮是否有低下的問題,必要時可至泌尿專科檢查,做好睪固酮的「超前部署」。

睪固酮濃度越低 重症率越高

李嘉文醫師推測,COVID-19病毒是與細胞上ACE2和TMPRSS2兩種蛋白附著造成感染,這類蛋白又受到雄性荷爾蒙(睪固酮)激素的調控,所以造成男性重症機率較女性高,高齡男性也較容易在感染後死亡。


抗疫防重症,睪固酮也要「超前部署」

 ▲泌尿科診所院長李嘉文醫師

至於是睪固酮低下先出現,還是 COVID-19先出現?李嘉文醫師指出,目前沒有這些患者染疫之前睪固酮的數據,因此尚無法確定是低睪固酮加重病情,或是由病毒本身導致睪固酮急劇下降。但他表示睪固酮確實有保護男性免受疾病侵害的作用,目前也有研究正在進行中,釐清補充睪固酮是否可以改善療效並降低重症率。

三高一低代謝症候群 補充睪固酮抗發炎

李嘉文醫師表示,男性體內的睪固酮30歲後就開始以1至2%小幅下降,到40歲便會出現較明顯的不足,此時容易出現疲勞、體能下降、性功能障礙等身心不適症狀,多數男性會誤以為工作太累或是壓力太大而輕忽,建議當出現上述症狀時應就醫評估,必要時進行睪固酮補充治療,維持身體正常的功能和生活品質。目前已有多樣的睪固酮補充藥物,除了針劑、塗抹凝膠,近來有方便、非侵入性的鼻內塗抹凝膠劑型,早晚各補充一次,因為是投藥在富含血管的鼻內黏膜,能快速吸收並且可避免肝臟代謝作用以及腸胃道的降解;另外,也可以避免因為塗抹在皮膚上轉移到另一半或是小孩身上,安全、簡單便利,對於皮膚塗抹會有過敏現象、吸收不良的病人,鼻內塗抹凝膠更是一項新選擇。

李嘉文醫師特別提醒患有代謝症候群的男性患者,通常有三高容易合併一低症狀,就是血糖、血壓、血脂高,睪固酮低的特徵。尤其疫情期間,很多人居家工作,容易體重上升、腰圍變粗,三高問題隨之而來,李嘉文醫師提到,血糖高的患者,身體處在慢性發炎的狀態,使得身體機能變差,感染預後普遍較差。臨床上已經證實,補充睪固酮對三高控制較好,也可以改善身體發炎狀態。建議疫情期間宅在家或是居家工作都要控制體重,並做好睪固酮管理讓身體機能維持良好狀態,理論上有助於降低染疫後死亡風險。若正在補充睪固酮治療者,也可以盡快施打疫苗,不用特地暫停治療。

飲食、運動、補充睪固酮  抗疫情三寶

要維持睪固酮正常濃度,李嘉文醫師建議除了治療之外,同時也要注意飲食和運動,三管齊下。飲食熱量要足夠,尤其蛋白質攝取要充足,動物性、植物性來源均可;也可多補充精胺酸、OMEGA3,可從堅果類、魚、蚵仔中獲取。不過單靠食補效果不好,需要靠運動將食物養份轉化為睪固酮,如原地踏步、深蹲,且定期要有性行為或看A片讓身體製造荷爾蒙。


【延伸閱讀】

知否知否?女人也會腎虛! 中醫補腎助她好孕到

高齡拼試管! 47歲自然順產,喜獲麟兒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087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撰文/林玫妮 國人對防癌意識逐漸抬頭,「三餐蔬果」的概念,也漸漸深植人心。進入春天後,是讓身體排毒、淨化的好開始,趁著這個時候,煮一鍋鮮美的蔬菜湯,不僅能促進腸道蠕動、預防便祕,還能補充身體的水分,一舉兩得。 這次特別以高麗菜為主角,製作鮮甜美味的湯品。雲林若瑟醫院營養師吳惠青說明,高麗菜屬於十字花...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網友火燒洋芋片,燒得又亮又久,原來是因為高溫油炸後所吸附的油脂在燃燒。醫師表示,高油脂食品吃多了會增加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風險,過多的鹽分及添加物也會造成腎臟的負擔。洋芋片油脂含量高 吃多小心代謝症候群一團火焰熊熊地燒,有網友用火燒洋芋片,竟然能燒得又亮又久,根本就可...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由於國人藥物濫用惡習,加上許多慢性病患者未控制好疾病,導致台灣洗腎人口高居不下,因而有「洗腎王國」稱號。根據衛福部統計,截至2017年為止,全台洗腎患者已突破八萬大關,光是針對腎臟疾病就花費健保近五百億元,費用相當可觀。所幸近年來醫療技術進步,台灣器官移植風氣逐漸盛行,...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報導)近日曾有報導幼兒疑似接種六合一疫苗產生敗血性休克死亡,引起大眾恐慌。然而疾病管制署澄清,依照時間與病程,研判幼兒死亡非疫苗所致。綠膿桿菌侵犯抵抗力較差族群 致死率3至5成案例的9個月大男童,於2017年5月間接種六合一疫苗,後於8月出現發燒、嗜睡等症狀,疑似於疫苗接種部位出...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