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拯救睡眠大作戰 居家電子裝置新發展

老是失眠、睡不好嗎?根據調查,全台彎大約有超過400萬人飽受睡眠障礙所苦。光是安眠藥,健保署就曾經統計發現,一年吞掉13億顆,藥物濫用的結果,不但造成健保支出增加,對人體健康也是一大負擔。不過,隨著科技的進步,目前有越來越多新式居家電子裝置可輔助改善睡眠品質,減少藥物的使用。

拯救睡眠大作戰 居家電子裝置新發展

近年來,電子科技應用在睡眠疾病治療已成為一種趨勢,日前在台南由台灣嗜睡症協會主辦,多田生技公司協辦的一場睡眠醫學研討會,就邀請了美國史丹佛大學教授Dr. Christian Guilleminault與國內醫師專家進行討論和經驗分享。

安眠藥濫用成隱憂 搭配失眠認知行為治療可望減藥

台灣嗜睡症醫協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系兒童心智科主任黃玉書提到,失眠的藥物治療自1912年開始就已經被大量使用,但國人近幾年的安眠藥使用出現濫用的情況,一年大約吃掉13億顆的藥物,且這個數量還在持續增加當中,值得關注。安眠藥使用有一定的原則,若在急性失眠部分,盡量以短效型的藥物為主;若是失眠情況持續超過3個月的慢性失眠者,則通常建議搭配「非藥物治療」一起使用,效果較佳。

在非藥物治療部分,林口長庚醫院近年從美國引進一種新的心理治療方式,稱為「失眠認知行為治療(CBTi)」。林口長庚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金韋志說明,失眠者普遍有對失眠的不好行為因應或想法,比如認為人一定要睡滿8小時才算睡的好,殊不知老人、小孩和一般成人的所需睡眠時間本來就有差異,如果採取相同的標準,反而可能容易睡不好。

而失眠認知行為治療便是針對有類似情況的失眠者。這些患者在專業醫師及心理師的引導下,建立正確的睡眠認知,大約有8成的人可讓睡眠品質獲得改善,且其中8成的改善程度「明顯」。

睡眠科技邁向居家化 促進睡眠健康潛力大

除了藥物和心理治療之外,新式電子應用科技也成為現代睡眠治療中很重要的一環。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理事長李學禹表示,台灣睡眠逐漸從「睡眠醫學」、「睡眠外科」,演進為「睡眠科技」,但這3個階段不是單獨存在,而是並存的。舉例來說,運用睡眠科技的最新研發,例如:睡眠量測手環和穿戴式裝置,可協助睡眠醫學對於生理變化的偵測和監控,甚至幫助診斷;而在睡眠外科部分,近年更有機器人手臂、神經偵測器等新式電子科技的介入,可改善傳統手術需大範圍切除、傷口較大的缺點。

拯救睡眠大作戰 居家電子裝置新發展

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理事長李學禹。

特別的是,目前新式電子科技在於睡眠的應用,也逐漸走向居家化,一般人在家只要透過適當的穿戴或非穿戴式裝置,就能輕鬆做到居家診斷、居家治療和居家追蹤,甚至促進睡眠健康。只是,改善睡眠並非一日可蹴,好的睡眠科技產品往往還需符合現代人「容易接受」、「用起來舒適」,以及「可長期使用」的3大目標。

目前,坊間居家使用的科技輔助睡眠產品,功能多偏重於偵測和紀錄,但對一般人來說,更迫切需要的是「促進健康」,偏偏這類電子科技產品卻不多見,國人運用生物電能波技術開發的舒眠機,便是少見的其中一例。

巧用科技調控腦波 增加深層睡眠時間

由國人運用生物電能波技術開發的舒眠機,並也已經在幾家大型醫院進行人體研究計畫,利用物理共振的原理,調控人腦腦波的θ波(西塔波)和δ波(德爾塔波),進而達到7.83Hz「舒曼波」的冥想、入定境界,就能幫助身體放鬆、進入深層睡眠,並且慢慢地改善睡眠品質,甚至有機會幫助長期失眠的患者減少藥物的使用。

負責研發的成功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張凌昇表示,人的腦波頻率正常在100 Hz以下,但現代人使用各種通訊設備成習慣,讓自己暴露在高頻電磁波之下,例如:手機是0.9 GHz、Wifi約1.1 GHz、藍芽通訊約2.54 GHz。這些強度高過人腦數十萬至數百萬倍的高頻電磁波,長期容易對人體造成干擾,導致心緒不穩、失眠或睡不好、白天專注力不集中等症狀。(註:1 GHz = 109 Hz)

而「舒曼波」是德國物理學家舒曼於1954年所提出的一項理論,認為超低頻7.83Hz是最貼近大自然電磁場、讓人感到舒適和放鬆的頻譜。當人處於舒曼波之下,會產生天人合一的感覺,心自然感覺平靜,讓活躍的腦波慢慢進入放鬆狀態,幫助入睡並延長深層睡眠週期,讓人睡醒隔天精神飽滿,不會有睡很久但老是睡不飽的情況。

夜夜好眠無法只靠單一工具 良好生活習慣不可少

不過,長期且良好的睡眠品質並非一朝一夕就能辦到,除了適度運用輔助舒眠裝置,以及配合專業醫師的治療之外,更重要的還是養成規律的作息和運動習慣,睡前不滑手機,盡量放鬆心情,才能穩定神經,幫助入睡。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76/6355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上華人健康網www.top1health.com 看更多健康資訊

【延伸閱讀】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一名74歲女性,有高血壓及糖尿病史,去(108)年11月某日中午騎車去田裡工作,下午兩三點都還沒回來,家屬去找發現倒在田邊的路上,隔日早晨家人覺得有異,緊急送醫。患者送至奇美醫學中心急診時為昏迷狀態,體溫高達攝氏41.2度、心率快,因呼吸衰竭接受插管治療,後因呼吸器脫離...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曾柏亨/台北報導】金馬影后楊貴媚今年曾在臉書上透露自己因為眩暈症坐輪椅進醫院,她自曝自己在醫院躺了3、4天,整天只能盯著天花板看,還說擔心自己「會不會第2天再也醒不來」,讓粉絲們好擔心。但她也提到小時候就經常容易頭痛,近年還多了眩暈症,這次因為連續暈了好幾天,才會拖著病體進醫院,幸好在...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渝樺報導】骨質疏鬆常伴隨骨質減少、肌少症、關節疼痛,許多只知道民眾貼貼布、戴護膝來緩解疼痛。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陳榮邦表示,民眾光用貼布、外在保護產品可緩解不適,無法阻止肌肉的流失,若身體長期有痠痛、無力,排除其他疾病後,應考慮是否有肌肉量、骨骼支撐或環節機能降低的問題,...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楊芷晴/新竹報導】幾乎所有牙科病患就診時的頭號反應就是「超級怕痛!」1名45歲媽媽過去10年來慘遭其他牙醫師判定全口牙齒沒救了,再加上家人認為植牙危險的偏見,以及因為長期無法正常咀嚼,讓這位媽媽甚至已出現憂鬱傾向,直到找到有全口重建達人美譽的EXE國際植牙中心總院長朱育德醫師重新評估全...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