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挺過乳癌衝擊 王小棣拍微電影鼓勵病友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挺過乳癌衝擊 王小棣拍微電影鼓勵病友

乳癌長年佔據台灣女性好發癌症之首,根據近五年的癌登資料顯示,乳癌新發生個案數成長高達20%。新世代女性身兼家庭、職場多重角色,忙碌生活與飲食習慣改變,每年逾三成新個案為低於50歲的「年輕型乳癌」,五年整體存活率雖可達90%,但長期追蹤仍有近三成患者恐面臨復發或轉移,嚴重影響生涯規劃、身心健康。曾深陷乳癌衝擊的知名導演王小棣攜手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台灣諾華股份有限公司,於國際乳癌關懷月發布首支乳癌關懷微電影《小豬撲滿計畫》,鼓勵更多年輕女性重視乳癌議題。 

母女倆面對乳癌復發與轉移 同天開刀成室友
「從沒想過,乳癌會這麼早找上我!」一頭俏麗短髮、笑聲爽朗的41歲乳癌患者波麗露露說。由於母親是乳癌患者,屬於高風險族群的她,常透過自我檢測確認乳房是否有硬塊,卻從未想到乳癌竟然發生得突然。「2016年6月我剛生完二寶,重返職場不到一年,就在右側乳房摸到一個極大的硬塊。夾在高壓職場與幼兒照顧家庭間的我,因為分身乏術,一直無暇正視自身的健康狀況。」直至該年9月,因腫塊日趨變大,露露才至醫院就診,隨即確診乳癌第二期,讓原本安逸的家庭生活被迫面臨180度的轉變。

2017年歷經多次標靶藥物治療,病灶縮小,露露準備入院接受局部切除手術時,陪同在側的媽媽,卻在十多年後,於例行檢查中,發現對側乳癌復發!如同命運捉弄般,農曆年後,母女二人被安排在同一天開刀、入住同一間病房,成為「鄰」床夥伴,「原本該是我要照顧你的,現在卻無法好好陪伴你。」露露愧疚地對母親說。

不可輕忽乳癌年輕化 從馬拉松變成障礙賽
經歷一年半療程後,原以為終於可以從乳癌畢業的露露,卻在2019年6月不時感到後背肌肉疼痛,11月回診追蹤,檢查出第一大肋骨、脊椎與肺部的乳癌轉移病灶,後期更因暈眩無力、無意識肢體動作,進一步做腦部核磁共振檢查,報告顯示腦中有4.33公分大腫瘤。罹病僅三年,乳癌病灶竟轉移至骨頭、肺臟、腦部,猶如青天霹靂,命運迫使她重新面對乳癌「重修」難題。

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北榮乳房醫學中心主任曾令民表示,根據臨床研究發現,年輕型乳癌普遍具有腫瘤較大、惡性度高、增生力活躍且易轉移,以及不易早期察覺等特性,特別是35歲以下的極年輕乳癌患者。儘管經早期篩檢及適當治療後的五年存活率已有大幅改善,整體存活率可高達90%,然近三成癌友仍可能面臨晚期復發或轉移性乳癌。

精準醫療躍進 延長存活實踐更多人生夢想
曾令民醫師表示,隨著醫學科技的演進,近兩年在各亞型乳癌的治療上都有很顯著的進步,已邁入精準治療時代,當乳癌不幸復發或轉移時,包含化療、抗荷爾蒙治療、卵巢抑制、標靶治療、基因檢測與免疫療法,皆可依據不同乳癌型態量身打造不同的治療方針,助力病友與癌和平共存。

例如以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之晚期復發或轉移性乳癌患者為例,現在第一線已可使用口服CDK4/6抑制劑搭配荷爾蒙治療,與傳統治療相比可有效延長「整體存活期」、其「疾病未惡化時間」也可達近24個月,多數患者可繼續維持工作與日常生活品質,讓晚期復發或轉移性乳癌癌友得以追求工作成就與實踐更多人生夢想。

早在2001年確診乳癌二期、同樣屬於「年輕型乳癌」的王小棣導演說,得知罹癌時,感受自己與身旁的行人彷彿畫了一條界線,自己在一個世界被孤立,而其他人仍在快樂的陽光下享受人生。陷入癌風暴低潮的她,在家人鼓勵與陪伴下,積極接受治療與改變生活習慣,終於從乳癌畢業,找回健康,她也向癌友喊話,勇敢面對乳癌。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優活健康網》官方網站;《優活健康網》官方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外形很像花椰菜的菜花,學名為尖頭溼疣(condyloma acuminatum),是種多發性、群聚性HPV病毒傳染病,在台灣、歐美和大陸相當普遍,和淋病、非淋菌尿道炎同為最常見的性傳染病。 菜花主要透過性接觸、垂直感染及間接接觸感染等方式傳播。與病毒帶原者有性接觸,就有5成的機會受感染。若孕婦為感...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王佐銘/綜合報導 還記得幾年前八仙塵爆,整個樂園宛如煉獄而不少民眾燒得體無完膚的可怕場面吧?當時傷患們塞爆了附近的各大醫院,救治燒燙傷專用的人工皮更因為無法負荷太多患者而出現短缺的情形,甚至還有人因此細菌感染。對於這樣的情況,其實國外早就有不少科學家在研究有什麼材質的覆蓋物可以有效阻絕...

閱讀詳情 »

整形外科張大力院長提出「5D隆乳量身設計」(Design)及「微創手感剝離技術」(Dissection)的創新概念,形成專業「日式5D隆乳技術」。術中運用德國醫療級高畫質HD內視鏡系統,視野加大加深有別傳統隆乳手術與一般內視鏡隆乳手術,可更精準定位「立體空間」、出血量極少、免引流管,傷口隱形免拆線...

閱讀詳情 »

陳醫師    文字:梁智強 「醫師,我坐矮板凳要站起來時,腰都好痠沒力喔,一定要手撐著大腿才能站起來」 「醫師,我每次坐在沙發椅時,就覺得腰好不舒服阿」 「醫師阿,我的腰每天都覺得好緊喔」 我們平常所說的腰痛,醫療上的正式名稱為「下背痛」。根據維基百科的資料, 全球約有...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