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掃到疫情颱風尾!頭頸癌拉警報 死亡風險竟增加3到9%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疫情延燒之下,意外讓台灣十大好發癌症第六名的頭頸癌也拉警報!國內醫學會就提出警告,根據國際醫學期刊回溯性研究報告顯示,受疫情影響、就診量降低,頭頸癌病患確診時的原發腫瘤體積明顯較大;且對於已確診病患而言,若因疫情而延遲治療,也恐增加3到9%的死亡風險。台灣該以國外為借鏡。

根據統計,頭頸癌在台灣男性的發生率與死亡率已連續9年名列第4,近年來大約年增萬名患者。

7月27日是世界抗頭頸癌日,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中華民國頭頸愛關懷協會就與富邦悍將棒球隊攜手邀請有「台灣巨砲」之稱的陳金鋒擔任頭頸癌年度衛教大使;頭頸愛關懷協會也與台灣樂天醫藥、樂天桃猿棒球隊合作,邀請癌友分享抗癌歷程,並號召球迷化身「應猿大使」。

台大醫院副院長、耳鼻喉科部與腫瘤醫學部教授婁培人表示,頭頸癌發生年齡層相比其他癌症較低,且近年來因菸、酒、檳榔的年輕族群使用增加,以及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提升,使得頭頸癌在台灣有更加年輕化的趨勢。

尤其,頭頸癌成因複雜加上多數病患缺乏健康意識、畏懼治療副作用而拖延治療,婁培人警告,導致近6成患者確診已屬於局部晚期或遠端轉移,使治療更為棘手。台灣頭頸癌男性死亡年齡中位數為59歲,對比國人男性平均餘命77.3歲,一旦罹患頭頸癌,可能短壽18.3歲,是最短命的癌症之一。

頭頸部腫瘤醫學會提醒,相較於頭頸癌第一、二期確診的5年存活率達60到90%,晚期確診僅剩40%,同時復發率與死亡率皆相當高。

婁培人說,近來受到疫情影響,的確有部分癌友擔憂就醫安全性,自行延緩治療,卻忽略癌症侵害從未停歇。根據英國醫學期刊研究,頭頸癌手術治療若耽延4周,死亡風險將增加6%;若為輔助性治療延遲,則提升近3%死亡風險。

陽明交通大學副校長、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藥物治療科教授楊慕華強調,過去台灣嚴重頭頸癌治療選擇有限,但近年有了新型療法後,能為病患提升生活品質,且具長尾效應,提供了頭頸癌患者更多的醫療選項。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最新基因定序出爐!從南到北本土個案 流行元凶變異株多是「它」

【有影】久等了!AZ、莫德納第二劑開放施打 間隔「滿10周」即起就能預約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4)日表示,現考量國內疫情穩定,且醫療量能尚有餘裕,自3月1日起,除健康檢查、美容醫學等非急迫性醫療需求外,國際醫療病患可透過醫療機構檢具相關資料、文件向衛生福利部提出申請,將依其醫療必要性、療程延續性及風險性等原則進行審查許可,協助海外人士來台接受必要的醫療服務。指揮中心...

閱讀詳情 »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24)日公布國內新增4例境外移入COVID-19確定病例(案944至947),分別自美國(3例)及馬來西亞(1例)入境。陳時中表示,案944為美國籍30多歲男性,今(2021)年1月5日曾於美國當地檢出COVID-19陽性,後於1月26日、27日及2月3日三次檢驗...

閱讀詳情 »

撰文‧今周刊編輯團隊 病理科醫師、元鼎診所院長曾嶔元,來自一個癌症病史豐富的家族,包括父母在內的多位親人,都因不同癌症過世。儘管他平時已透過飲食控制與規律作息降低罹病風險,卻還是很害怕「家族遺傳」的癌症悄悄找上門,「每個人得的癌症都不一樣,我連特別要擔心什麼癌都不知道。」 生日看你脾氣如何? 為找出...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本土病例今(24)日加零,但一口氣多了4例境外移入新冠肺炎確定病例,案944至案947,分別自美國(3例)及馬來西亞(1例)入境。值得注意的是,這4人都是曾在當地被檢驗確診,待二採陰後才入境台灣的,但全數在檢疫期滿或出境需要時自費採檢確診。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