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掃到疫情颱風尾!頭頸癌拉警報 死亡風險竟增加3到9%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疫情延燒之下,意外讓台灣十大好發癌症第六名的頭頸癌也拉警報!國內醫學會就提出警告,根據國際醫學期刊回溯性研究報告顯示,受疫情影響、就診量降低,頭頸癌病患確診時的原發腫瘤體積明顯較大;且對於已確診病患而言,若因疫情而延遲治療,也恐增加3到9%的死亡風險。台灣該以國外為借鏡。

根據統計,頭頸癌在台灣男性的發生率與死亡率已連續9年名列第4,近年來大約年增萬名患者。

7月27日是世界抗頭頸癌日,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中華民國頭頸愛關懷協會就與富邦悍將棒球隊攜手邀請有「台灣巨砲」之稱的陳金鋒擔任頭頸癌年度衛教大使;頭頸愛關懷協會也與台灣樂天醫藥、樂天桃猿棒球隊合作,邀請癌友分享抗癌歷程,並號召球迷化身「應猿大使」。

台大醫院副院長、耳鼻喉科部與腫瘤醫學部教授婁培人表示,頭頸癌發生年齡層相比其他癌症較低,且近年來因菸、酒、檳榔的年輕族群使用增加,以及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提升,使得頭頸癌在台灣有更加年輕化的趨勢。

尤其,頭頸癌成因複雜加上多數病患缺乏健康意識、畏懼治療副作用而拖延治療,婁培人警告,導致近6成患者確診已屬於局部晚期或遠端轉移,使治療更為棘手。台灣頭頸癌男性死亡年齡中位數為59歲,對比國人男性平均餘命77.3歲,一旦罹患頭頸癌,可能短壽18.3歲,是最短命的癌症之一。

頭頸部腫瘤醫學會提醒,相較於頭頸癌第一、二期確診的5年存活率達60到90%,晚期確診僅剩40%,同時復發率與死亡率皆相當高。

婁培人說,近來受到疫情影響,的確有部分癌友擔憂就醫安全性,自行延緩治療,卻忽略癌症侵害從未停歇。根據英國醫學期刊研究,頭頸癌手術治療若耽延4周,死亡風險將增加6%;若為輔助性治療延遲,則提升近3%死亡風險。

陽明交通大學副校長、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藥物治療科教授楊慕華強調,過去台灣嚴重頭頸癌治療選擇有限,但近年有了新型療法後,能為病患提升生活品質,且具長尾效應,提供了頭頸癌患者更多的醫療選項。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最新基因定序出爐!從南到北本土個案 流行元凶變異株多是「它」

【有影】久等了!AZ、莫德納第二劑開放施打 間隔「滿10周」即起就能預約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健保要對民眾自付差額醫材訂定上限的「天花板價」,意外引爆醫界反彈,疑慮之一,即是擔心最終恐劣幣驅良幣,導致好醫材不願進入台灣市場,但健保會委員、督保盟發言人滕西華今(12)日舉國標舞女王劉真今年3月病逝前想做的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許多美白保養品的廣告詞,宣稱用了之後即可擁有白皙動人的皮膚,你相信嗎?究竟美白保養品要花多久時間才能發揮作用?有哪些使用限制呢?食藥署請榮總桃園分院皮膚科陳彥達醫師,為大家解說肌膚美白的正確關鍵!  14天徹底亮白?廣告詞誇大「美白成分須先吸收至皮膚中,累積...

閱讀詳情 »

▲(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健保公告8月要對民眾自付差額醫材訂定上限的天花板價,意外燒起醫界的反彈聲浪,連總統蔡英文也發話要求行政院和衛福部「拆炸彈」,衛福部已敲定明午找反對的醫界代表開會溝通,衛福部長陳時中今(12)日下午對媒體再談起爭議,大嘆背後其實有利...

閱讀詳情 »

▲(照/翻攝自台灣血液基金會)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6月7日起防疫生活全面大解封,國內各項活動都陸續恢復正常,但「血庫」還在吃緊!根據台灣血液基金會最新統計,截至今(12)日為止,台北跟高雄地區的4類血型全都亮起「偏低」的黃燈,不到安全庫存量的7日;而新竹地區的AB型血更是掉入「急缺」的...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