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排便不順「嗯不出來」? 當心常用降血壓藥、胃藥害的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便秘是國人常見的生活困擾,除了常見的運動少、常外食、飲食不均衡之外,有些人「嗯不出來」卻可能是藥物所引起的,藥害救濟基金會就整理出可能會引起排便困難的常用藥物,包括降血壓藥、胃藥等,尤其不少人一有排便不順的症狀就常自行使用刺激性瀉劑,但一旦造成依賴,反正恐使排便更不順暢。

為什麼會造成便祕?原本糞便累積之後,腸壁神經傳達至大腦,讓人體產生便意而排便,但只要水分的吸收、蠕動能力等受影響,都可能導致排便困難。

造成排便不順的原因,藥害救濟基金會指出,常見的有膳食纖維和水分攝取不足、缺少活動的生活方式和環境的改變,像是旅行、懷孕,或飲食改變都會有排便不順的狀況產生;另外,生活、學習或工作壓力大,或睡眠不足也可能影響到排便,而很容易被民眾忽略的就是藥物所引起的排便障礙。

哪一些常用藥物可能會讓你「嗯」不出來?藥害救濟基金會整理出6大名單如下,提醒民眾在服藥期間,如果有排便困難的情形,可以和醫師或藥師討論可能的原因,降低因用藥引起的不良反應,也可視情況,逐漸增加適量的膳食纖維攝取,補充足夠的水分和適當的運動,調整生活型態,來改善排便不順暢的困擾。

1.降血壓藥:
高血壓患者在服用降血壓藥的期間,可能有排便不順暢的困擾。其中利尿劑(diuretics)具有排出體內水分的作用,腸腔內水分不足就會使大便變硬;而降低中樞神經的交感神經作用之降血壓藥如clonidine通過對腸道神經的作用,會促進液體和電解質吸收,限制消化液分泌,並降低腸道平滑肌蠕動能力而導致排便不順暢;另外鈣離子拮抗劑如nifedipine,便祕亦是常見的不良反應,其藥理機轉可能為減少腸道蠕動動力(特別是結腸),導致了食物殘渣在結腸滯留時間的延長,增加水分的吸收。

2.胃藥:
胃藥中的制酸劑,用來中和人體分泌的胃酸,以緩解因胃酸過多導致的不適。常見的制酸劑成分以含有鎂、鈣或鋁化合物為主,若長時間服用容易與腸道內的食物殘渣結合,成為難溶解又無法吸收的鋁鹽和鈣鹽,使大便變得乾硬,使排出更為困難。

3.鴉片類鎮痛劑:
服用鴉片類鎮痛劑如嗎啡morphine,其主要作用中樞神經系統作用,使腸道蠕動減緩,延長食物殘渣在腸腔的滯留時間,增加水分吸收;同時也會干擾排便反射,減弱排便的慾望。

4.抗組織胺:
抗組織胺(antihistamines)除了用於治療過敏外,也是感冒常使用的藥品成分,其中第一代抗組織胺透過干擾組織胺的接受器而緩解症狀,同時也會作用在副交感神接受器上而延緩腸道平滑肌蠕動,因此容易有排便困難的不良反應發生。

5.抗憂鬱藥:
抗憂鬱藥包括三環抗鬱劑(TCA)如amitriptyline、選擇性血清回收抑制劑(SSRI)如paroxetine、正腎上腺素與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NRIs)如duloxetine及其他各種作用機轉不同的抗憂鬱劑,上述不同類別的藥品,導致便秘不良反應之機轉也有差異,例如TCA、SNRIs可能導致腸道分泌腸液不足,及減緩腸道平滑肌蠕動,造成糞便在腸道內滯留的時間延長,而導致便秘。

6.刺激性瀉劑:
番瀉葉(番瀉苷;sennosides)、蘆薈(蘆薈素;aloin)、大黃(大黃素;emodin)等屬於刺激性瀉劑,因刺激大腸壁而用來治療便秘。但民眾若一有排便不順的症狀就自行服用,久而久之不僅容易造成依賴,更可能因結腸張力減弱,使排便更不順暢。因此,使用含這類成分的藥物前,建議要先諮詢醫師或藥師。

照片來源:翻攝自Pixabay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疫苗開打,優先接種對象目前開放到第8類,金門、馬祖、澎湖等離島腳步更快,已經打到第10類了,隨著施打人數越來越多,民眾對於注射疫苗前後的注意事項也越加關注,網路近來就流傳一份「奇美醫院護理師整理疫苗施打前準備工作」的訊息,奇美醫院今(8)日出面澄清是假訊息、網路謠言...

閱讀詳情 »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8日宣布,全國疫情警戒第三級延長至7月26日,13日起適度鬆綁部分措施,各行業別有不同規範。桃園市長鄭文燦今天上午表示,餐飲內用希望指標個案社區感染風險降到最低以後再來實施,會參考鄰近北北基的政策,讓政策具有一致性。桃園市長鄭文燦上午主持防疫專案會議時表示,過去在三級警戒期間中央...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下背痛又發燒時,千萬別大意!一名50歲男子因為發燒及呼吸喘住院檢查,診斷出是肺膿瘍合併菌血症,抗生素治療一個月後,卻因下背劇烈疼痛無法行走,照X光發現第3、4腰椎盤消失,醫師研判,可能是細菌從肺部一路感染下來,造成腰椎體被侵蝕,導致駝背畸形。  細菌從肺部一...

閱讀詳情 »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8日宣布,全台防疫三級警戒延長至7月26日,公祭持續暫停舉辦,但7月13日起,寺廟、教會等宗教場所有條件開放,人數上限99人。稍早內政部發出新聞稿表示,「宗教場所原則仍不開放民眾進入」,若欲開放須做好防疫配套,擬防疫計畫,報主管機關同意後,才能開放民眾入內祭祀、禮拜及參與小型靜態...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