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擺脫自律神經失調 這幾個姿勢很重要

擺脫自律神經失調 這幾個姿勢很重要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方式,因為切身經歷過這一連串「自律神經不自律」的過程,發現有許多人都有相同的症狀卻不知如何應對,於是決心鑽研相關學術,以不花錢、不吃藥、不麻煩的居家自療方式改善失調的自律神經,導回健康的生活。透過姿勢贏回健康!

1)站立時縮小腹

如果持續駝背等的不良姿勢,背部和肩膀的肌肉會變硬,與這些肌肉相連結、包覆頭蓋骨的肌肉也會變僵硬。而且,不良姿勢會導致內臟受到壓迫,使得內臟功能變弱。最簡單易懂的內臟代表就是胃。當胃功能變弱,胃會往上方上提,影響橫隔膜的上下運動。而且,肺部的膨脹範圍也會因此縮小,背部和肩膀肌肉擴張變硬。連帶地,包覆頭蓋骨的肌肉也會僵硬,導致腦脊髓液循環變差,成為自律神經失調的導因。不良姿勢真的是百害無一利啊!

除了駝背,不良姿勢還有很多種。胸部過度擴張的背部反弓姿勢也是不良姿勢。盤腿坐姿、翹腿坐姿也是會導致自律神經失調的不良姿勢。

背部反弓的姿勢會讓胸椎(背骨)和腰椎(腰骨)有負擔,進而導致骨骼歪斜。骨骼一歪,連結突出於椎骨之間的身體各器官的神經就會被壓迫,各器官功能變弱。

首先請輕鬆站立。胸部不要擴張,也不要屈胸,感覺腹部和背部是貼在一起,然後縮腹。一縮腹,背脊就會呈現筆直線條,這就是理想站姿。還有,視線請看正前方。養成不須刻意,也能隨時保持良好站姿的習慣。

2)搭電車時,臉要往前看,不要朝下

上班族雖然會留意平日姿勢,但常會忽略了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時的姿勢。

如果幸運地在通勤途中的車廂有空位可坐,這時候你是否一坐上去就睡死了呢?這時候如果頭部從頸部往下垂,呈現低頭姿勢的話,可要小心了。對自律神經而言,這是不良姿勢。

還有,每次放眼望去整個車廂時,常會看到所有的乘客都是低頭盯著手機螢幕看。長時間頭部低垂,會對頸部造成負擔,頸部肌肉會僵硬。當頸部肌肉僵硬,頸部肌肉所支撐的頸椎(頸骨)就會被拉展而歪斜。頸椎一歪,椎骨之間的神經會受到壓迫,出現痛感,該神經的功能也會變差。

環繞在頸椎之間的神經,是連結頸部上方的頭部周邊器官的神經,當這些神經被壓迫,會出現眼睛深處疼痛或頭痛的症狀。此外,頸部肌肉僵硬的話,頭蓋骨的活動性會變差,腦脊髓液循環也會變差。關於腦脊髓液的重要性,本書一再提及,也如前面所述,千萬不要輕忽。腦脊髓液循環變差,就會引發自律神經失調。

3)不要緊咬牙齒

當我們緊咬著牙齒時,胸鎖乳突肌會處於緊張狀態而僵硬。胸鎖乳突肌是位於頸部前方的肌肉,與胸部連結在一起。當胸鎖乳突肌變僵硬,擴胸難度會升高,而且肩膀會往內縮,很容易就出現聳肩或駝背的姿勢。

一旦駝背,就無法大口深呼吸,也會讓自己經常處於緊張狀態(即交感神經作用強大)。重點在於平日就要多加留意,有意識地提醒自己不要咬牙。

4)隨時提醒自己要「胸式呼吸」

基本上,呼吸短淺時,正是交感神經作用之時。人一緊張,呼吸就會變短變淺,請想像自己一直持續在這樣的狀態。此外,相反地,大口深呼吸時,就是副交感神作用的狀態。請想像我們在泡澡或泡溫泉,全身放鬆,忍不住大口深呼吸的狀態。我們可以自己控制呼吸,如果持續大口深呼吸,大腦會誤以為現在處於放鬆狀態,就會啟動副交感神經的開關。

我們只要大口深呼吸,就可以輕易地調整自律神經功能。

(本文摘自/70%的人都有自律神經失調?!:別讓失調釀成疾病,自律神經居家調理指南/時報出版)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延伸閱讀】

桃市肺炎預防傲視全台 新型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服務再升級

暑假KTV歡唱躲日頭 醫籲當心「金嗓進、倒嗓出」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3113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邱倢芯報導)現今醫學發達,慢性疾病仍是威脅市民健康的隱形殺手。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黃世傑局長表示,慢性疾病的基本特質為「症狀不明顯」、「持續時間長」、「容易引起各種併發症」,甚至會造成死亡,嚴重影響個人身心健康及生活品質。惟有借助「定期的健康檢查」才可發現,絕對不可以認為自己沒有症狀就...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邱倢芯報導)臺北市公園內游泳池是民眾常去的運動休閒場所,尤其炎炎夏日暑假期間更是民眾消暑及家長溜小孩的好去處,為使民眾享有無菸健康的運動休閒環境,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於暑假期間針對公園內游泳池加強菸害防制稽查,於暑假期間針對全市公園內17座游泳池加強稽查共54次,計取締2件違規。尊重他...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邱倢芯報導)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為有效預防各種慢性疾病,促使民眾建立健康的生活型態,自88年起即配合中央推動社區健康營造業務,希望將健康元素帶入社區每個角落,有別往年的健康競賽,在106年8月辦理「社區健康營造飲食運動創意競賽」,共計38組隊伍275人參加。社區影像紀錄 挖掘長輩健康生...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30歲的翁太太,產前兩周開始莫名咳嗽,雖然寶寶順利出生;但產出胎盤時,用力咳嗽竟將胎盤直接噴出,且持續嚴重喘氣、咳嗽,完全無法平躺休息。經檢查確診為周產期心肌病變,住院治療5天才康復。藥物治療 回復心臟輸出功能收治個案的台北慈濟醫院婦產部產科主任張銀光指出,該病患檢查發...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