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新冠疫苗打氣低!35%人認不重要,50歲後「免疫債」恐越欠越多

新冠疫苗打氣低!35 人認不重要,50歲後「免疫債」恐越欠越多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新冠肺炎全球疫情延燒2年,逾2億5萬人確診,更導致超過5百萬人死亡。荷商葛蘭素史克藥廠於2021年7月間,針對8個國家、超過1.6萬名的50歲以上民眾發起一項「疫情下健康與免疫認知大調查」的大型跨國研究。荷商葛蘭素史克藥廠疫苗醫學顧問黃萬均醫師依結果指出,民眾對象對健康狀態重視度由65%提升至76%;但疫苗重視程度相對較低,仍不到七成。

針對調查結果,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林應然理事長依臨床觀察,整理出國人疫苗3迷思、1現象:「約50歲後免疫力就會開始快速下滑,加上幼時施打的疫苗,保護力也已隨時間降低,成人若無接種常規疫苗,無形間積欠『免疫債』,就會暴露於感染與重症的風險中。」

防疫下半場:關鍵在疫苗! 台50歲以上施打率輸日韓

林應然理事長分析,我國近期流感統計,重症幾乎為50歲以上者,甚至99%都沒有打當期流感疫苗,而新冠也是在50歲後,重症與死亡風險都急速上升。然而,國人仍未建立良好的疫苗施打觀念,流感與新冠疫苗的覆蓋率,皆較日韓來的低。

我國近幾年公費流感65歲以上施打率,都僅有5成出頭,大輸韓國的8成;新冠疫苗施打率我國竟是隨年齡越大施打率越低, 75歲以上更是卡在7成3,反觀日本是50歲以上族群施打率幾乎都超過9成,年紀越高覆蓋率越高,90歲、甚至百歲人瑞施打率都超過9成,凸顯台灣最需要施打疫苗的族群,反而積極度較低!

迷思1:不服老!養生/運動免疫就能保值? 

林應然理事長進一步亦依其觀察,統整出國人「疫苗3迷思、1現象」:

人的免疫力在約50歲時急速下降。林應然理事長解釋,年輕時,免疫細胞生成快速,面對病原體的入侵,可以快速反應,強勢回擊;但邁入中高齡後,免疫細胞生成效率降低,合作能力也變差。因此50歲後「超前部署」就變得很重要,也就是透過施打疫苗,教育免疫細胞辨認病毒樣貌,提前累積抗體大軍、鞏固防禦陣線,未來真正的病毒襲來時,才能及時反擊,有效預防重症與死亡。

迷思2:只有小孩要打疫苗? 

林應然理事長說,如同新冠疫苗的保護力會衰退,常規疫苗保護力也會隨時間下降,面對環境中持續存在的病原體威脅,就會欠下「免疫債」。當持續「欠債不還」時,一旦碰到傳染病源,沒有施打過疫苗,或保護力已下降,體內沒有足夠抗體,重症與死亡風險自然大幅提升。因此,民眾務必謹記依據自身年齡與所處階段,按照政府建議主動施打破傷風、流感、肺炎鏈球菌、帶狀皰疹等疫苗。

迷思3:老了有保險不用打疫苗?

「台灣人雖然很愛買保險,但卻不愛打疫苗,這其實是本末倒置!」林理事長強調:「比起保險,要降低疾病的衝擊,完善自己的『疫苗施打保單』更為關鍵!」林理事長也提醒民眾應定期檢視自己的疫苗施打表單,特別是50歲以後,及時補齊各種預防性及加強性疫苗,才能實現預防勝於治療的目標。

現象1:疫苗打氣低!台灣民眾不見疫情不打? 保護力非馬上產生,莫待疫情爆發才搶打

我國疫情控制良好,疫苗持續打氣低迷,政府甚至要推出「接種送好康」的獎勵措施。林應然理事長也直言:「台灣民眾往往很『現實』,新聞沒報、親友沒有發病,疫苗施打積極度都很低。」他提醒,疫苗施打完保護力不會馬上產生,需要一定時間才能生成抗體,產生保護力,若等到傳染病爆發才搶著打疫苗,不僅根本來不及,甚至還因為要到醫療院所施打,徒增感染風險。

林應然理事長建議:「想要孝順家中長輩,比起包紅包或送禮,直接帶長輩到診間施打疫苗,送他們一張疫苗健康保單,才是守護他們快樂與健康的最佳方式!」

【延伸閱讀】

老後的尊嚴(一)20萬網友朝聖「不老電競」讓長者在圓夢舞台發光發熱

白內障年輕化 置換人工水晶體才能擺脫「模糊」人生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242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日夜顛倒的作息,即使睡足8小時,對身體仍有損傷。 睡眠時間要充足之外,入睡的時間也很重要,許多人因為工作必須排班,變成夜裡上班、白天休息,這樣日夜顛倒的作息,即使睡足8小時,對身體仍有損傷。吳宏乾說:「人的眼睛看到明亮的白天和陽光,能促進內分泌正常運作。」在門診間常有護理師和空服員來就診,都是因為...

閱讀詳情 »

1、指甲上出現褐色縱條紋,表明體內鐵元素升高以及荷爾蒙失調。 2、指甲呈現偏藍和青紫色,則表明心臟出現了問題。 3、指甲發白則有可能是肝臟出現了炎症,甲狀腺失調或腎上腺激素分泌過多。 4、指甲呈現淺粉色,則可能有貧血症狀。 5、指甲上出現白點或縱條紋(條紋)可能預示消化系統出現問題。 6、不當的美...

閱讀詳情 »

小時候經常去爺爺奶奶家住,老人們看到剩飯剩菜都捨不得扔,所以吃飯的時候經常見他們在收拾剩菜。當然,勤儉節約,不浪費糧食的優良傳統,我們應該發揚,可是從今天來看,吃剩飯剩菜卻很有可能給人帶來健康隱患,例如胃潰瘍,甚至癌症。這是為什麼呢? 剩菜、醃菜或熏肉中,含有一種致癌性很強的物質叫做亞硝酸鹽。如果...

閱讀詳情 »

導語:我們平時每天的排便次數決定著咱們的健康,一些腸胃信號總是能決定你的身體健康與否,那麼平時對於排便的次數你知道多少呢,每天排便幾次才是健康的,對此很多人不是很清楚,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排便幾次是癌症的預兆。 大腸息肉都會癌變嗎? 息肉其實分為腫瘤性和非腫瘤性,腫瘤性息肉多指腺瘤,特別是家族性腺瘤...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