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新增18例均為境外移入 輕症者1採陰可返家隔離

新增18例均為境外移入 輕症者1採陰可返家隔離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今(21)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佈,新增18名COVID-19(武漢肺炎)患者,都是境外移入個案,多數是歐美入境民眾。指揮中心強調,3月8日至18日從美國與東亞回國民眾,將回居家檢疫。另外,因應居家檢疫人數巨量增加,勢必增加醫院隔離採檢人數,指揮中心將更改現有規定,1採陰性就能回家。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新增病例除3位50歲與1位70歲患者外,其他多是20至40歲民眾,分析出境原因,7位因就學、3位因工作 、3位探訪親友、5位則出國旅行。另外指揮中心統計,昨日桃園機場約入境5,000人,今日統計至中午約1,800位,入境人數每天下降,等待檢疫約30分就能完成。

 

新增病患多是年輕人 陳時中:境外回國導致

 

入境全面居家檢疫實施後,許多境外移入患者都是年輕人,是否代表武漢肺炎病毒高風險族群轉為低年齡族群,陳時中特說明,最近採檢母群體多是年輕人,因此確診病患年齡層較低,不是因為病毒容易讓低年齡者得病,目前台灣新增患者資料,在流行病學統計應該沒有直接關係與意義。

 

另一方面,因居家檢疫人數上升,指揮中心將改變目前2次採檢陰性才能解除隔離規定,指揮中心社區防疫組副組長莊人祥解釋,日前如果民眾有疑似症狀,需要在醫院隔離病房兩次採檢陰性,才能解除隔離回家健康管理,但在專家會議討論下,未來只要1次採檢陰性,就會先請受檢者先回家繼續觀察身體狀況。

 

居家檢疫家人要有安全距離 最好保持1公尺以上

 

陳時中同時提醒,居家檢疫雖然在家隔離,但家人必須有適當保護措施,隔離者最好在單獨室內,家人最好能保持1公尺以上距離,餐具與寢具一定不要共用,降低有可能的任何風險。莊人祥也說,有疑似症狀第1次採檢陰性民眾,雖然回家隔離,但有任何症狀出現,都應該回報防疫單位。

 

全面篩檢恐怕增加社區傳染風險 陳時中強調台灣不學韓國

 

新增病例不斷增加,民眾恐慌度加大,許多人都在懷疑自己或身邊他人有沒有感染,台灣有沒有可能與韓國相同,採取全面篩檢,陳時中強烈駁斥。陳時中特別說,台灣與韓國目前採取兩個完全不同放疫政策,台灣有疑似症狀才採檢,但韓國全面採檢下,必須要考量偽陰性與人群分流。

 

陳時中解釋,採用韓國全面採檢模式,假使有任何一個偽陰性患者出現,他可能以為自己沒感染,社區散佈危險大增,並且確定檢驗陰性民眾,如果失去警覺與偽陰性患者接觸,先前採檢就沒有意義,因此台灣在專家討論下,仍然決定有疑似症狀才採檢,兩國防疫決策那個正確,只能事後確認。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相關推薦

出處/康健雜誌作者/黃惠如圖片/陳德信1.不愛吃蔬果、全穀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研究,每天只要多吃10公克,膳食纖維就能降低10%大腸癌的機率,吃更多當然更好。國民營養調查發現,台灣男性每日平均攝取13.7公克、女性14公克,距離理想的25~30公克有段距離。膳食纖維分為水溶性和非水溶性,非水溶性即蔬果中...

閱讀詳情 »

出處/康健雜誌作者/楊心怡圖片/康健雜誌1.早上別急著起床,並記得保暖中風最常發生在季節變化、早晚溫差大的時候。冬天早上起床時,先別急著從溫暖被窩爬出,可以坐一下,或賴個床,讓身體適應外界溫度後再起身。外出時記得帶外套或帽子、圍巾,保持溫暖。2.早餐後喝杯溫開水早晨喝水主要是幫助腸胃蠕動,讓早餐後排...

閱讀詳情 »

「便秘發生率很高,在自然人群中達到6%。分清類型再治便秘 由於人體排便是一個腸道運動和盆底功能相互協調的過程,可以將功能性便秘分為慢傳輸型便秘、排便障礙型便秘和混合型便秘三類。   「便秘發生率很高,在自然人群中達到6%。」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消化內科醫學部首席專家胡品津教授在該院舉行的...

閱讀詳情 »

出處/康健雜誌作者/張靜慧圖片/周書羽她,38歲,斷斷續續咳嗽了半年,以為是感冒沒好,曾經掛急診,醫師交代一定要去胸腔科門診仔細檢查,但她一忙就忘了,一個月後咳嗽還是沒好,才掛門診。「我看同事感冒都好了,為什麼我一直都沒好?」她問醫生。醫師說︰「連續咳嗽超過3星期,就應該趕快來看呀!」做完所有檢查,...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