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新生兒「腸道菌群」影響免疫力!自然產、剖腹有差異

新生兒「腸道菌群」影響免疫力!自然產 剖腹有差異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免疫系統有如保家衛國的軍隊,將入侵人體的有害微生物驅逐或消滅,避免感染性疾病的發生。然而免疫反應並非越強越好,有時攻打敵人的火力太強,可能讓失控的戰火延燒到自己,引起發炎性疾病;有時對於無害的外來物也杯弓蛇影,可能導致過敏性疾病;甚至將自己人錯認為敵人,會引發自體免疫疾病。由此可知,健康的免疫系統關鍵在於平衡協調,一旦失去平衡則可能引發各面向的疾病。

自然產娩新生兒 「腸道菌群」益處多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宋季純指出,嬰幼兒階段是這個系統分化發育的關鍵時期。根據研究發現,新生兒的腸道菌會因生產方式而有不同,以自然產娩出的新生兒,腸道以有益的雙歧桿菌為主,腸球菌、腸桿菌、克氏桿菌等致病菌較少;以剖腹產出的新生兒,腸道菌的多樣性則比較低,益菌也較少,使得T細胞的發育延遲、影響腸道上皮與黏膜的成熟,最終在長大後誘發發炎疾病、氣喘和食物過敏的機會也變高。

母乳哺餵 致病菌不易繁衍

宋季純指出,嬰兒的飲食型態也對腸道菌群有很大影響,以母乳哺餵為例,乳糖及母乳寡醣是母乳中第一和第三豐富的營養成分,接受母乳餵食的寶寶,腸道可以養出喜歡這兩種成分的乳酸桿菌和雙歧桿菌,代謝後所產生的短鏈脂肪酸能將腸道維持在較酸性的環境,不利腸道致病菌的繁衍;反觀配方奶餵食的寶寶,腸道菌群組成比較類似成人型態,會增加慢性發炎的疾病。

新生兒「腸道菌群」失衡 恐增敗血症風險

目前證據也指出,腸道菌群的失衡是疾病的成因之一,包括感染症(壞死性腸炎、新生兒敗血症)、腸道發炎(偽膜性大腸炎、克隆氏症)、腸躁症、過敏性疾病(氣喘)甚至肥胖都與此有關;也有研究證實,新生兒腸道菌群失調將導致免疫大將中性球的數量減少、危害對腸道對致病菌的抵抗力,最後增加新生兒敗血症的風險。

因此,各種影響嬰兒腸道菌群發育的因素,包括早產、剖腹產、抗生素使用、非母乳哺育等,都可能為新生兒蒙上潛在致命性感染的陰影。

【延伸閱讀】

2類發炎性腸道疾病無法根治 國衛院新發現助脫離苦海

減肥老是復胖?這樣飲食改善「腸道菌相」才會成功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3377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7)日表示,國內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趨緩且穩定控制中,對於開放國際經貿活動,經多次邀集相關部會研商,已完成「短期商務人士入境申請縮短居家檢疫作業規範」之規劃,自6月22日起,短期商務人士若同時符合以下四項基本條件,可申請縮短居家檢疫時間...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盈臻/台中報導】吳太太因罹患妊娠高血壓,懷胎7個月就緊急剖腹產下孩子「承承」,由於生產過程中腦部缺氧,造成吞嚥障礙,但全家人都樂觀面對,帶著他安排語言治療、學習鼻胃管照護,終於在10個月大開始學習吞嚥。日前看到孩子努力吞下第1口食物的模樣,讓媽媽感動道:「孩子沒關係,我知道你比較慢,...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一位婦人因騎機車自摔,造成左小腿脛骨及腓骨同時斷裂,雖順利完成骨折復位手術,但一直無法行走。醫師表示,骨折發生經手術接合到骨骼生長強度好,可以應付正常的生活,快的話是手術後8周,慢的話是6個月,當病人手術後骨頭一直無法癒合,可能是「延遲癒合」或是「不癒合」的併發症。補鈣...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台灣10大死因中,絕大部分都是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而然在排名第5位的肺炎,是少數的傳染性疾病,特別在85歲以上年長者中,肺炎死亡人口高於癌症,108年共7,961人死於肺炎,每10萬人口約2,065人。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劉定萍表示,肺炎在108年10...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