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新生兒照護常見6大疑問 專家1次全解析

新生兒照護常見6大疑問 專家1次全解析

【圖文提供/媽媽寶寶】面對剛出生的小嬰兒,新手父母不免會感到緊張,尤其第1次替寶寶換尿布、餵奶、洗澡及穿衣等,往往會出現很多疑問。針對新生兒照護的6個常見問題,我們邀請專家一一解答,相信父母熟能生巧,更能從容地面對育兒大小事。

 

Q1:抱新生兒的正確方式?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新生兒科醫師陳瑛芳表示,寶寶在2個月大以前,父母要盡可能採取「搖籃式抱姿」。家長抱起寶寶時,應以1隻手輕輕地放到寶寶頭下,用手掌包住整個頭部並且托住頸部,再以另外1隻手包覆寶寶的臀部,2手以平均力量將寶寶慢慢抱起。另外,可以將寶寶的頭貼近左胸口,當寶寶聽見爸媽的心跳聲,會更有安全感,有助於適應環境,讓情緒更穩定。

 

Q2:替男寶女寶包尿布,要注意哪些事?

 

慈心產後護理之家執行長蔡莉娟指出,換尿布有1個大原則就是,動作輕柔、盡量減少摩擦、皺褶處須特別注意清潔。男嬰與女嬰因生殖結構不同,也有不同的注意事項;男嬰的龜頭、陰囊2旁及下方的皺褶處、胯下等要特別翻開清洗;女嬰由於肛門處帶有細菌,為了降低泌尿道感染的發生機率,清洗方向宜由前往後,避免來回搓洗。

 

Q3:如何判斷寶寶是否餓了、喝得足夠?

 

當寶寶感到飢餓時,可能會開始哭泣、身體蠕動,並出現一些尋乳反應,如轉頭、伸舌頭等。悠之家產後護理之家(文山館)護理長吳玫珠指出,對於出生10天以內的寶寶,如果1天尿布有大於6罐養樂多的尿量,排便有超過2、3次,則代表寶寶有喝得足夠。比較理想的狀況,是寶寶出生第10天後,體重在1個禮拜內能增加150至200公克。

 

Q4:寶寶的臍帶脫落前,是可以洗澡的嗎?

 

悠之家產後護理之家(文山館)護理長葉芯瑜長說明,寶寶的臍帶未脫落也可以洗澡,但洗完澡後,要在肚臍處進行消毒及乾燥的步驟,以避免造成細菌感染。首先,要以無菌的棉花棒沾75%的酒精,在肚臍中央往外擦拭,將臍帶根部清潔乾淨,再以棉棒沾溼95%酒精,同樣由內而外擦拭,讓肚臍周圍保持乾燥。

 

Q5:一般要為新生兒預備哪幾類衣服?需要幾件換洗?

 

一般而言,會先考量嬰兒出生的季節,紗布衣、棉衣是新生兒衣著中最為常見的,其中又分為長版及短版,包屁衣、蝴蝶裝、兔裝等。慈心產後護理之家資深護理師陳依忻指出,嬰兒衣服的固定方式有分綁帶式與扣子式,夏天的穿衣重點在於「輕薄透氣」,有時嬰兒會有流汗、溢奶等情形,因此衣物可準備5至6件做替換;冬天的穿衣重點則在於保暖,但仍需要注意嬰兒的體溫變化,視情況做調整。

 

Q6:寶寶哭的時候,應該立刻安撫嗎?

 

亞東紀念醫院小兒部專任主治醫師王詩欣表示,在寶寶剛出生頭幾個月,建議爸媽正視寶寶哭鬧的情況,不要擔心會寵壞孩子而忽略其需求。等到寶寶已經5、6個月大,跟父母有更多互動,已建立良好的默契時,寶寶自然就會擁有安全感。若寶寶晚上在哭鬧只是因為想撒嬌,不必立刻將孩子抱起,可用平靜的口吻跟孩子說話、或放音樂等,協助緩和孩子的情緒。

 

編輯:林芊聿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相關推薦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根據董氏基金會最新調查發現,防疫措施提升為3級警戒後,排除睡眠時間,有56.9%民眾平均每日坐著時間「超過8小時以上」,與2020年4月疫情期間的調查結果相較之下,比例增加近2成;在情緒狀態上上受訪者以「擔心」佔最多,佔47.2%,其次為「平靜」(36.9%)、「焦慮...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31歲林先生三年前因心肌梗塞送醫急救,發現其右冠狀動脈大量血栓造成血管阻塞,安排多次血栓抽吸術後仍有殘存血塊,抽血發現血小板數目極高,確診為血小板增多症,爾後又因另一條血管阻塞,透過置放支架將血管打通。心肌梗塞年齡下降 遠離危險因子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內科主任王宇澄表示...

閱讀詳情 »

2021.06.15更新【NOW健康 陳敬哲、陳如頤/整理報導】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因新冠肺炎(COVID-19)死亡者,截至2021年6月15日為止,已經有460人不幸病逝。隨著全球疫情日益嚴峻,指揮中心每日下午2點固定召開記者會,公布最新疫情報告及相關防疫政策。 自從202...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每天打開直播收看疫情記者會,都會看見手語翻譯員第一時間為全台聾人朋友傳達訊息,但你知道臺灣手語已經被列為國家語言,也將成為高中及國中小學生的語言課程嗎?手語是聾人的正式語言 普遍存有有錯誤認知「臺灣手語是聾人的正式語言,但過去常常被忽略或誤解。」中正大學語言所教授張榮興...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