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新生兒發生黃疸,該不該停餵母乳?

新生兒發生黃疸,該不該停餵母乳
 
剛出生的新生兒皮膚粉嫩可愛,令人愛不釋手。但孩子出生後沒幾天,皮膚可能會開始發黃,要一直用光照著,令家長擔心,要不要緊?多久才會好?聽說餵母奶也會引起黃疸該怎麼辦呢?新生兒黃疸在新生兒是很常見的,但若不注意恐怕會有嚴重的後果。

新生兒黃疸產生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當體內的紅血球衰老代謝後會產生一種膽紅素,再由肝臟來代謝,最後隨尿液、糞便排出。由於新生兒的肝臟機能尚未發育完全,無法很快地清除膽紅素。血中膽紅素質累積,表現在鞏膜〈眼白處〉、皮膚、黏膜上,看起來就會黃黃的。

新生兒黃疸包括「生理性黃疸」及「病理性黃疸」

生理性黃疸
新生兒紅血球較成人多(因此紅血球代謝廢物較多),因肝臟較不成熟,膽紅速不易排除,造成黃疸現象。一般嬰兒在出生第二至三天開始就會有生理性黃疸出現,第四至五天達到最高峰,而後一到兩星期逐漸消退。生理性黃疸的指數通常不高過12,除了皮膚、眼白泛黃外,無其他明顯症狀,通常不治療就會消退。

病理性黃疸
通常出生後24小時內出現黃疸、總膽紅素美日增加超過5mg/dl、足月兒超過15 mg/dl、早產兒超過13 mg/dl,直接型膽紅素超過1.5-2 mg/dl,足月兒黃疸超過一周,早產兒黃疸超過兩周,均可是為病理性黃疸。病理性黃疸的指數通常大於15,若不治療會導致嚴重的結果,如核黃疸。


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原因最常見的是因為溶血性疾病而導致體內膽紅素製造過多。引起新生兒溶血的原因包括母子ABO、Rh血型不合,以及台灣人常見的蠶豆症(G-6-PD缺乏症)等。另外吃母乳的寶寶也較吃配方奶的寶寶易發生黃疸情形,這是多重因素所致,若無合併其他疾病,且血中膽紅素值也不是太高,大部分的母乳性黃疸對寶寶是無害的,且會慢慢自行消退,媽媽繼續哺餵母乳也沒有問題。

快快分享這婦幼知識給大家知道吧!

相關推薦

▲國內出現今年首例漢他病毒出血熱病例,民眾得落實「三不」防鼠措施。(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國內出現今年首例漢他病毒出血熱病例!疾管署今(27)日公布確診一名北部20多歲、在漁船工作的男性外籍移工,因為出現急性肝、腎功能異常,兩度就醫後被收治住院,經治療後目前...

閱讀詳情 »

《好醫師會客室》台安醫院糠榮誠醫師:台灣大腸癌世界第一。(圖/優傳媒影音製) 優傳媒記者溫建鈞/台北報導台灣每37分鐘就有一個人得大腸癌,發生率是全球最高,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糠榮誠醫師分析,台灣人愛吃油炸食物,到處都有鹹酥雞和速食店,萬一油不乾淨或是不斷回鍋使用,就會含有致癌物,導致大腸...

閱讀詳情 »

▲有4成老人家其實是衰弱前期,醫師提醒,勿將衰弱視為老化過程。(照/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行動緩慢、疲累、體重減輕,人老了自然該有這些症狀嗎?千萬別把異常當正常!台北慈濟醫院家庭醫學科老人醫學門診醫師林純聿就提醒,「衰弱」是高齡者的風險指標,也是影響老年人失能、疾病預後...

閱讀詳情 »

▲透過遠距心電圖等新科技,整座「加護病房」都可以搬上雲端了。(照/陽明大學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整座「加護病房」都可以搬上雲端了!陽明大學數位醫學中心今(27)日宣布與陽明大學附設醫院及宜蘭縣策略結盟,將透過「遠距加護病房」解決南澳鄉醫療資源不足的困境,把加護病房內的最高等級救命設...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