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斷食是出於本能的自癒行為

  自然療癒科學已認同,患病生物必須「排除某些東西」來改善病況,所以目前認為將肉類與酒類自患者飲食中排除最為重要,但療癒過程中最有效的方法卻鮮少受到重視:那就是斷食限制用餐水果飲食法

斷食是出於本能的自癒行為
  我認為,若酗酒人士在幾天內被迫斷食或只吃水果過活,很快就會失去對啤酒與葡萄酒的欲望。此現象證明那些文明化食物──從牛排到看似危害較小的麥片等,如何創造了這些可惡的「解藥」:酒類、咖啡、茶與菸草。
  為什麼呢?因為過量進食會讓人懶散,進而讓人求助於刺激物。造成飲酒習慣增加的真正原因,就是過量進食──尤其是肉類。
  現在讓我來問你稍微合理一點的疑問:是要讓各種藥物、針劑、疫苗甚至手術等來控制你的身體,或要努力透過減少食物攝取,來讓身體擺脫從小累積在細胞組織中的有毒黏液?
  就連最頂尖的大廚,都無法料理出比蘋果、葡萄或香蕉等水果更完美的食物!倘若過量飲食與攝取形成大量黏液的食物是所有疾病的真正主因--而且我斷言所有人都能親身驗證這項效果,那麼唯一的天然解藥就是:斷食與水果飲食法
  一個眾所皆知的事實:動物只要有些許的不適感,就會傾向採行斷食。即使是我們所豢養的動物,原本與生俱來對於滋養身體這檔子事最準確的直覺,都因為環境因素與人們所餵養的食物而大幅弱化,但儘管如此,動物們生病時還是只會接受最不可或缺的食物,並採行斷食直到病情好轉為止。相反地,人類卻不允許如此天然的自我療癒方法,無論身在何種處境之中,人類都無法容忍自己生活在食糧短少的條件下。

 

 

斷食是出於本能的自癒行為

 

「過食時代」最需要的救命常識!
遠離「黏液」帶來的衰亡,
合理的斷食是健康重生的第一步!

斷食其實是一種自癒本能,
這樣做,讓斷食成為無害的療法!

  你知道嗎?動物只要有些許的不適感,就會傾向採行斷食,直到病情好轉──但人類卻拒絕了如此天然的自癒方式。如今,雖有不少專家認同斷食是「不治之症的療方」或「特效藥中的特效藥」,但仍有許多的質疑存在,其實這是因為有太多人在斷食過程中做錯了事,導致失敗或使症狀惡化──斷食其實是種無害的療法,前提是你所採行的必須是「合理的斷食」。

*以清腸作為前置作業:斷食前最好可以先利用飲食、草本通便劑通便或進行灌腸,減少斷食者受到腸道者腐敗物的干擾。
*以短期斷食開始嘗試:前後約三十六小時的斷食,每週一到兩次,就能看到有益的成效。
*請慎重看待斷食期間的身體反應:斷食過程中會出現「好轉反應」,也可能真的出現排斥反應,必須慎重評估判斷是要停止或繼續下去,以及是否需要搭配其他措施。
*斷食期間儘量呼吸新鮮空氣:白天儘量走出戶外,並在晚上打開窗戶保持通風。
*斷食期間最好每天都要灌腸:身體正在進行黏液的排除,所以要盡量減少身體的其他負擔。
*斷食期間可以喝少量的檸檬汁+蜂蜜:斷食期間可飲用少量檸檬汁或果汁,但一天不該喝超過一‧九至二‧八五公升。喝得愈少,斷食療法的運作效果就愈強烈。
*不可輕忽的斷食後療法:斷食後的復食和相關配套措施極為重要,做錯了不只可能影響斷食的成果,還可能致命。
*保持心情愉快:斷食的成功與否亦大幅受斷食者心態的影響,別讓自己陷入憂鬱或不悅的情緒。
*不適合斷食的人:帶有嚴重健康問題的人不應該貿然進行斷食,可先用適當的飲食阻止黏液繼續累積。
*斷食離不開無黏液飲食:斷食要成功,須利用蔬果並搭配「低黏液」飲食當斷食前的過渡期飲食;此外,在變得較健康後若又開始大量錯誤飲食,斷食的成果也會被抵銷掉。

  埃雷特教授啟發後代許多排毒理論、斷食療法、低蛋白質飲食、果食主義、避免過度飲食等各種健康養生方法,而當中的無黏液飲食、合理斷食便是「無黏夜飲食療癒系統」的兩大軸心。《合理的斷食》概要說明了斷食法的運作原理、流程、注意事項,以及不同的斷食方法(從早餐斷食、一日斷食到急症斷食等),提供大家正確的斷食觀念。埃雷特教授還不斷在書中強調:即使書中已提供基本執行方法,但「每個人的要求條件都有所不同,一定要尋求最適合自己的建議。」

  此外,書末並特別收錄7篇埃雷特教授飲食理論的相關專題,有助於讀者對其無黏液飲食和斷食的理論有更深入的了解。

真正的治療,
是為你的自癒系統提供最佳協助!

更多精采介紹請按此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林宜慧報導)你常有便秘、腹瀉等腸道不適的症狀嗎?小心恐是腸道壞菌太多所引起;彰化基督教醫院營養師林佳青指出,當腸道充滿壞菌時,身體會釋放出毒素,進入血液後,就容易引起慢性發炎,除了恐造成肥胖,也會因代謝能力降低,誘發三高等風險。營養師林佳青進一步說明,因此腸道菌保護很重要,民眾可透過適...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林宜慧報導)護腰主要是用於保護腰椎及鄰近組織,避免這些組織受到傷害,除了病患會用之外,通常還被廣泛用於家庭主婦、上班族、搬運工人等;雲林特殊教育學校物理治療師黃偉婷指出,護腰的確能有效幫助支撐腰部,避免受到再次損傷,但若不痛時還繼續戴著,反而恐造成肌肉廢用性萎縮。其實護腰不但能支撐腰部...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潘以慈報導)台中市一名52歲男子,抽菸近30年,日前咳嗽出現血塊,以為罹患肺癌,至澄清醫院中港院區經電腦斷層檢查後,發現竟是心臟主動脈瘤,經心導管手術後,復原良好。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吳慧中表示,該名男子過去30年來,每天要抽1包半香菸,3個月前有胸痛現象,後來又連續咳...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林怡亭報導)彰化1名16歲男學生,戴耳機聽音樂時,螞蟻順著耳機線爬到臉頰,雖立即驅趕,卻不小心掉進左眼,且螞蟻竟咬著結膜不放,導致男同學疼痛不已,所幸緊急就醫治療,才免於失明危機。收治這名男學生的彰化基督教醫院眼科醫師徐浩恩指出,患者因為揉眼睛,使得螞蟻斷成3截卡在白眼球,經剪去左眼下...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