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日相安倍舊疾復發第2次因病辭職 這個病好發青壯族群

日相安倍舊疾復發第2次因病辭職 這個病好發青壯族群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外電報導,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因舊疾復發,決定請辭震撼各界,然而安倍已經是「第2次」因病去職,日前各方揣測小道消息傳出,最後證實安倍是「潰瘍性大腸炎」再次出現,導致身體無法承擔國務重擔。台灣小腸醫學會表示,莫名腹痛、腹瀉、血便、體重變輕和發燒為發炎性腸道疾病5大警訊,如有上述異狀,應積極就醫。


發炎性腸道疾病是免疫系統疾病 好發在20至40歲


台灣小腸醫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胃腸科主任蘇銘堯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 matory bowel disease,簡稱IBD)是1種自體免疫性疾病,因腸道免疫系統過度反應與錯誤識別所引起。


全民健保重大傷病檔資料顯示,國內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約有4千多人,好發於20至40歲青壯族群,依發炎部位和型態,可分為「克隆氏症」和「潰瘍性結腸炎」,兩者的症狀表現不太相同。


反覆發炎提高大腸癌風險 症狀超過1個月就該就醫


蘇銘堯說,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常因反覆的腹瀉、腹痛和血便,而影響生活品質。如果症狀嚴重,還必須切除腸道,透過靜脈注射補充營養。並且由於腸道反覆發炎,還提高併發大腸直腸癌的風險。


台灣小腸醫學會提出發炎性腸道疾病5大警訊,但這些症狀特異性不明顯,容易跟其他腸胃疾病混淆,因此還是建議民眾,如果持續上述症狀,超過1個月,就應就醫檢查,接受專業診斷。


類固醇藥物穩定病情 規律用藥定期追蹤病情


在治療上,蘇銘堯指出,發炎性腸道疾病無法根治,但症狀較輕者可透過5-ASA藥物、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來穩定病情。至於症狀嚴重者,則可使用生物製劑,來改善臨床症狀,恢復腸黏膜,以及緩解病理上的發炎反應緩解,進而有效控制病情。


蘇銘堯建議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應遵從醫囑,規律用藥,並定期回診追蹤病情,平常應該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多多運動,均衡飲食,適時放鬆心情,抒解壓力。


刺激食物最好避免 清淡營養均衡很重要


新光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吳秉修表示,潰瘍性大腸炎發生原因,大多不是只有1個,可能跟自身免疫力與壓力等因素,都會有關係。飲食上要注意刺激性食物,尤其辣的、酸的、烤的、炸的,可以的話盡量避免。


吳秉修也補充,潰瘍性大腸炎患者除了刺激性飲食要減少外,均衡營養也相當重要,攝取足夠營養素,才能協助身體運作正常。吳秉修再次強調,潰瘍性大腸炎一定避免吃刺激食物,讓消化道能夠和緩工作,否則疾病復發或嚴重度恐怕都會上升。


更多NOW健康報導
▸塵蟎誘發過敏體質 想擺脫鼻過敏應先改善鼻腔環境
▸國產新冠疫苗4大廠加緊腳步 最新進展1張圖表掌握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新冠肺炎COVID-19 全民疫起加油!

相關推薦

頭髮的好壞,其實跟我們的身體情況有莫大關係!說起頭髮的重要性,可能大多數人都感觸不 大,但想像一下,如果你的頭發出現了問題,例如少年白、髮質發黃、脫髮等問題,你還會覺得無所謂嗎?   身體健不健康,看頭髮!中醫認為,頭髮是「血之餘,腎之華」,與脾胃、肝、腎密切相關,頭髮如同—...

閱讀詳情 »

濕邪之症 不可小覷 濕邪,可說是現代人健康的最大敵人之一,10個人裡有八九個人有濕邪潛伏。 這是因為現代人運動量越來越小,體內陰盛陽虛從而濕邪內郁。加之人們飲食上偏愛辛辣、味重,還有甜的口味,這些肥甘厚膩食物過多攝取,影響人的脾胃運化功能,當脾胃沒有辦法把所有東西都轉化為人體能夠利用的營養成分的時...

閱讀詳情 »

    你在洗澡後,喜歡掏耳朵嗎?耳朵是一個重要的器官,同時也比較脆弱,需要好好保護。由於耳朵裡面的耳屎不斷出現,時不時的需要挖一挖,但是,挖耳朵也要特別小心,要選好時機和工具,如果在洗澡時掏耳朵,可能會影響耳部的健康。因為,此時耳朵比較濕,容易受外界的刺激產...

閱讀詳情 »

(圖片來源) 1986年,楊麗萍因為表演了舞蹈《雀之靈》而名聲大噪,26年過去了,楊麗萍在2012年帶著她全新編排的孔雀舞《雀之戀》登上央視春晚舞台。觀眾除了感嘆楊麗萍舞蹈的絕美之外,更是對她20幾年來幾乎從未改變的容顏驚嘆不已。春晚過後,媒體紛紛向楊麗萍打探不老的秘笈,楊麗萍的回答始終如一:&l...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