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日相安倍舊疾復發第2次因病辭職 這個病好發青壯族群

日相安倍舊疾復發第2次因病辭職 這個病好發青壯族群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外電報導,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因舊疾復發,決定請辭震撼各界,然而安倍已經是「第2次」因病去職,日前各方揣測小道消息傳出,最後證實安倍是「潰瘍性大腸炎」再次出現,導致身體無法承擔國務重擔。台灣小腸醫學會表示,莫名腹痛、腹瀉、血便、體重變輕和發燒為發炎性腸道疾病5大警訊,如有上述異狀,應積極就醫。


發炎性腸道疾病是免疫系統疾病 好發在20至40歲


台灣小腸醫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胃腸科主任蘇銘堯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 matory bowel disease,簡稱IBD)是1種自體免疫性疾病,因腸道免疫系統過度反應與錯誤識別所引起。


全民健保重大傷病檔資料顯示,國內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約有4千多人,好發於20至40歲青壯族群,依發炎部位和型態,可分為「克隆氏症」和「潰瘍性結腸炎」,兩者的症狀表現不太相同。


反覆發炎提高大腸癌風險 症狀超過1個月就該就醫


蘇銘堯說,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常因反覆的腹瀉、腹痛和血便,而影響生活品質。如果症狀嚴重,還必須切除腸道,透過靜脈注射補充營養。並且由於腸道反覆發炎,還提高併發大腸直腸癌的風險。


台灣小腸醫學會提出發炎性腸道疾病5大警訊,但這些症狀特異性不明顯,容易跟其他腸胃疾病混淆,因此還是建議民眾,如果持續上述症狀,超過1個月,就應就醫檢查,接受專業診斷。


類固醇藥物穩定病情 規律用藥定期追蹤病情


在治療上,蘇銘堯指出,發炎性腸道疾病無法根治,但症狀較輕者可透過5-ASA藥物、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來穩定病情。至於症狀嚴重者,則可使用生物製劑,來改善臨床症狀,恢復腸黏膜,以及緩解病理上的發炎反應緩解,進而有效控制病情。


蘇銘堯建議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應遵從醫囑,規律用藥,並定期回診追蹤病情,平常應該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多多運動,均衡飲食,適時放鬆心情,抒解壓力。


刺激食物最好避免 清淡營養均衡很重要


新光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吳秉修表示,潰瘍性大腸炎發生原因,大多不是只有1個,可能跟自身免疫力與壓力等因素,都會有關係。飲食上要注意刺激性食物,尤其辣的、酸的、烤的、炸的,可以的話盡量避免。


吳秉修也補充,潰瘍性大腸炎患者除了刺激性飲食要減少外,均衡營養也相當重要,攝取足夠營養素,才能協助身體運作正常。吳秉修再次強調,潰瘍性大腸炎一定避免吃刺激食物,讓消化道能夠和緩工作,否則疾病復發或嚴重度恐怕都會上升。


更多NOW健康報導
▸塵蟎誘發過敏體質 想擺脫鼻過敏應先改善鼻腔環境
▸國產新冠疫苗4大廠加緊腳步 最新進展1張圖表掌握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新冠肺炎COVID-19 全民疫起加油!

相關推薦

撰文/春霓、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大自然是孕育萬物之母,可不僅只於人類與動物之間,平常吃的許多食材之中,更是暗藏著許多奧妙,看似同樣的食材,有時候名稱不一樣,料理的方式、味道,也是截然不同喔!   薑還是老的辣 臺中慈濟醫院營養科營養師洪宜慈解釋,其實老薑與嫩薑的營養價值與成...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孩子「一眠大一吋」,是每位家長最大的期望!日前,剛升格為新手媽媽的本土劇女星陳子玄,兒子因出生後罹患喉頭軟化症,半夜一度出現缺氧休克的現象,幸好在緊急施以心臟急救後,順利挽回一命。先天性喉部結構異常 喘鳴聲為典型症狀振興醫院小兒科醫師羅玉芳表示,喉頭軟化症一般和先天性喉...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一名32歲女性,從事化學製品製造業研發技術員,某次不小心操作粉碎罐時,蓋子脫落,導致左手被捲入,造成第二指近端趾間關節截肢,第三指到第五指撕裂傷,甚至第三指遠端近端指關節脫位,遠端指骨折,緊急送醫治療,經手術後進行醫療復健,但在傷後持續出現憂鬱情況,目前仍持續固定赴精神...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面對老人化的社會與資訊快速發展的時代,妥善而有智慧地照護病患,已然是現代化醫療共同追求的目標。成大醫院參與經濟部工業局及金屬工業中心的「利基生技醫藥產業輔導與國際化推動計畫」設置計畫,建置「心肌梗塞患者」智慧型生理監測產品,透過生理監測系統結合雲端上網,可於護理站中央監...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