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日頭赤炎炎慎防熱傷害 外出時這些準備工作可別偷懶

日頭赤炎炎慎防熱傷害 外出時這些準備工作可別偷懶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烈日高照,氣溫持續飆高,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外出時務必注意熱傷害,近日因熱傷害就診的人數眾多,截至今年6月21日止,全國醫療院所已經收治385名熱傷害患者。


熱傷害定義為中暑、熱暈厥、熱痙攣、缺水性中熱衰竭以及鹽份缺乏所致之中熱衰竭、暫時性熱疲勞、熱水腫等。也包括暴露於過熱的陽光下、自然熱及人為環境等所導致之傷害。


國健署社區健康組組長羅素英表示,若長時間在悶熱的戶外環境中活動、運動,導致大量流汗後,又沒有即時補充水分,可能會造成脫水,導致熱中暑等意外。


分析熱傷害種類及症狀,常見包含熱痙攣、熱昏厥、熱衰竭和熱中暑4種,其中以熱中暑最為恐怖,如果沒有妥善處理還可能致死或留下後遺症。傳統性中暑是指身體缺乏對於環境氣溫或溼度改變的適應力,多發生在老人、小孩、慢性疾病患者身上;勞動型中暑患者則多為待在高溫高熱環境中的工作者,如國軍、勞工、農夫與運動員等。


由於皮膚因體溫調節中樞的功能失常,無法正常散熱而呈乾燙潮紅狀態,患者會呈現意識不清,且體溫超過40°C,最後造成中樞神經異常,若不盡速處理可能會引發休克、心臟衰竭、心跳停止、多重器官衰竭、橫紋肌溶解、瀰散性血管內凝血等致命的併發症,甚至死亡,熱中暑死亡機率約為30%至80%。


羅素英建議,民眾應避免於上午10點至下午2點或天氣炎熱的時間外出,戶外活動應作好預防熱傷害的保護措施,戴寬邊帽及太陽眼鏡,穿著涼爽透氣之衣物,注意防曬,並多在陰涼處活動,以減少太陽直曬時間,每天至少飲用2,000c.c.白開水。


如發現自己或家人有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等情形,嚴重甚至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首先要離開高溫環境、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提供加少許加鹽的冷開水或經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並以最快的速度送醫急救。


更多NOW健康報導
▸最新!國人10大死因糖尿病居第5位 糖友營養補充選對了嗎?
▸缺血性腦中風不分季節如未爆彈 炎炎夏日怎麼預防?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衛福部公布108年10大死因 近3成國人死於癌症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空腹血糖超標,竟增胰臟癌風險!國內研究發現,空腹血糖值每上升10mg/dL,罹患胰臟癌風險就會上升14%。醫師指出,胰臟癌早期沒有症狀、偵測不易且擴散速度快,是致死率最高的癌症,被稱為「無聲的殺手」;若能及時控制血糖,就能有效預防胰臟癌。空腹血糖超標,竟增胰臟癌風險!國...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去年天災人禍頻傳,包括伊波拉疫情、馬航失蹤、復航及亞航墜毀、高雄氣爆、北捷殺人、上海外灘踩踏意外等。身心科醫師指出,一連串的不幸事件,不論是倖存者、罹難者,甚至參與救援的救災人員,都可能面臨極大的心理創傷,恐引發創傷後症候群,而媒體不斷播放,更會加重負面情緒。開業身心科...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大陸冷氣團挾帶霾害襲台,許多家長擔心增加寶寶過敏風險,而砸大錢買空氣清淨機,或以為戴口罩就能預防;醫師建議,寶寶出生後盡量喝母奶,可增加抵抗力,透過由內而外的方式調整體質,才是預防過敏的關鍵。國內霾害漸趨嚴重,未來小兒過敏的機會恐增加。開業小兒科醫師彭彥士表示,霾害懸浮...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70多歲原本活潑開朗的林奶奶,前陣子因不慎滑倒,開始出現反應變差,家人和她說話,林奶奶也不太愛理人,且出現失智現象,家人十分擔心難過,氣氛也變得異常沉重。直到林奶奶到成大醫院就醫確診為「水腦症」,才發現原來林奶奶意外摔傷後,竟使腦部的排水功能變差,無法平衡腦脊隨液&he...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