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日頭赤炎炎慎防熱傷害 外出時這些準備工作可別偷懶

日頭赤炎炎慎防熱傷害 外出時這些準備工作可別偷懶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烈日高照,氣溫持續飆高,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外出時務必注意熱傷害,近日因熱傷害就診的人數眾多,截至今年6月21日止,全國醫療院所已經收治385名熱傷害患者。


熱傷害定義為中暑、熱暈厥、熱痙攣、缺水性中熱衰竭以及鹽份缺乏所致之中熱衰竭、暫時性熱疲勞、熱水腫等。也包括暴露於過熱的陽光下、自然熱及人為環境等所導致之傷害。


國健署社區健康組組長羅素英表示,若長時間在悶熱的戶外環境中活動、運動,導致大量流汗後,又沒有即時補充水分,可能會造成脫水,導致熱中暑等意外。


分析熱傷害種類及症狀,常見包含熱痙攣、熱昏厥、熱衰竭和熱中暑4種,其中以熱中暑最為恐怖,如果沒有妥善處理還可能致死或留下後遺症。傳統性中暑是指身體缺乏對於環境氣溫或溼度改變的適應力,多發生在老人、小孩、慢性疾病患者身上;勞動型中暑患者則多為待在高溫高熱環境中的工作者,如國軍、勞工、農夫與運動員等。


由於皮膚因體溫調節中樞的功能失常,無法正常散熱而呈乾燙潮紅狀態,患者會呈現意識不清,且體溫超過40°C,最後造成中樞神經異常,若不盡速處理可能會引發休克、心臟衰竭、心跳停止、多重器官衰竭、橫紋肌溶解、瀰散性血管內凝血等致命的併發症,甚至死亡,熱中暑死亡機率約為30%至80%。


羅素英建議,民眾應避免於上午10點至下午2點或天氣炎熱的時間外出,戶外活動應作好預防熱傷害的保護措施,戴寬邊帽及太陽眼鏡,穿著涼爽透氣之衣物,注意防曬,並多在陰涼處活動,以減少太陽直曬時間,每天至少飲用2,000c.c.白開水。


如發現自己或家人有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等情形,嚴重甚至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首先要離開高溫環境、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提供加少許加鹽的冷開水或經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並以最快的速度送醫急救。


更多NOW健康報導
▸最新!國人10大死因糖尿病居第5位 糖友營養補充選對了嗎?
▸缺血性腦中風不分季節如未爆彈 炎炎夏日怎麼預防?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衛福部公布108年10大死因 近3成國人死於癌症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馬姍妤/台北報導】連續3年,腦血管疾病與心臟疾病高居新竹縣尖石鄉前2大主要死因!為提高早期心臟疾病篩檢成效,馬偕紀念醫院遠距醫療照護中心直接將穿戴式裝置帶到海拔約1,700公尺高的尖石後山,透過心電心音量測後傳送到台北進行判讀,大幅縮短病人檢查時間,並期待藉此能揪出更多心血管疾病及高危...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面對社會人口高齡化,長者的各項議題也受到大家的關注,根據衛生福利部107年7月公布老人調查報告顯示,65歲以上長者有64.88%罹患一種以上慢性病,為了提升長者的體能與健康生活,讓社區銀髮長者與失能的輪椅族銀髮爺奶使用彈力帶、彈力球來運動,同時讓照護爺奶的「外籍家庭看護...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巴金森氏症是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此疾病好發於60歲以上的老人,70歲之後約有2~3%的人口罹患此病,台灣約有10萬名患者,全世界估計有800萬名患者。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傷科葉祐安主治醫師表示,該疾病的症狀多樣化,包括四肢顫抖僵直無力,導致運動障礙、精神症狀及失智症,症狀...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馬姍妤/台中報導】因空汙嚴重,肺癌儼然成為國病,每年約新增1萬4千多名個案,其中又以晚期肺癌居多,約占6成。醫師表示,癌症治療逐漸趨向精準醫療,透過基因篩檢,可確定是否基因突變,並依照不同類型提供個人化治療策略。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胸腔內科主任涂智彥指出,肺癌可分...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